範式英雄史詩及身體敘事《墾台之歌—客家張達京》
6月
03
2014
墾台之歌—客家張達京(台灣青年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7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墾台之歌—客家張達京》由台灣青年舞團與青年高中舞蹈科演出,在客委會、文化部與教育部的聯合支持下所推出。延續幾年來描繪臺灣之舞蹈史詩,包含《舞躍台灣紅》 (2006)、《印象.水沙連》(2007)、《發現福爾摩沙—平埔詩歌》(2008)、《邵族原鄉—逐鹿傳奇》 (2008)、《賽德克之歌—風中緋櫻》(2009)、《舞漾西拉雅》(2010)、《千鷺之歌—台灣.八田》(2011)等「舞詠台灣」系列,在題材上以族群關注了原住民、日治先民之後,此次則將目光投向三百年前首批自廣東大埔渡海而來開墾台中,留下許多如以草藥醫治平埔族人、擔任岸裡社通事、並獲欽頒御衣與割水換地等故事,俗稱「番仔駙馬」的客家張達京。

以史詩為題的作品,往往以英雄人物支持敘事,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往往扣緊人物性格與情感。英雄人物與事蹟的確令人讚嘆,然而史詩舞劇的節奏、身體安排或場面調度,卻不能沒有緊鬆強緩的安排。這次的舞劇從第一段到最後(除了最後一段老年張達京的獨舞之外),幾乎始終維持在最大的強度上,舞台視覺無時無刻不呈現在最飽滿的構圖中,除了時常見到舞者一致45度對角線的拉開,另外下舞台左、上舞台右、上舞台中亦不時安排其他舞者不同的身體語言與表演;亦有除對角線構圖外,在上下舞台安排環狀半圓構圖。欲以史詩英雄人物作為觀眾認同的舞作,卻在混亂而過於飽滿的舞台調度上,分散了主角的身體強度。舞台上配角的舞者肢體過於多樣而混雜的編排,也不斷打擾敘事與舞台視覺的重心。

以張達京兄弟「渡海」一段來說,上下舞台上除了有女舞者的駭浪身體、黑色烏雲舞蹈、以大塊白布包裹渡海客家兄弟的身體、具體的道具船帆,再加上高強度雷雨風暴的視覺與聽覺特殊效果與多媒體投影,使得舞者的身體完全消失在過於飽和的舞台與感官刺激上。欲在編舞上呈現渡海的混亂與艱難,絕對不等於直接將混亂搬上舞台。另外,舞台上毫無空隙地高密度安排男女舞者仿扮的牛隻群舞,除了欣賞青年舞者整齊畫一的體操動作之外,亦無法理解強加於史詩敘事的用意,大大降低了舞劇的完整度。至於字幕為了達到擬古的效果,犧牲了清晰度、犧牲了明亮度,都讓本意與觀眾溝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除了英雄消失在舞台上之外,我們也看到僅以豐功偉業讚頌史詩所呈現的平板。張達京成了族群歷史的樣版,而這個樣版往往又是極為男性中心的。我們又一次於英雄史詩的再現中,看到固定於同一種既定想像範式的二元身體表演:男/女、原/客、剛/柔等。這或許正是所謂大敘事(Grand narrative)的大集合吧。

製作一齣史詩規格的舞劇本來就相當不易,雲門舞集於1979年演出的《薪傳》,應可以算是台灣舞蹈劇場史上的先聲。林懷民當年以簡潔俐落的肢體、舞台的主軸視覺安排、情節有致的敘事,輔以陳達的念白與配樂,贏得觀眾與歷史名聲,其中〈渡海〉一段裡的身體張力與集體意象,已成為劇場經典。我在想,三十多年前刻畫台灣先民的史詩舞作,可以提供今日的台灣史詩編舞作品什麼樣的經驗?《薪傳》出現在七零年代末期鄉土文學論戰之後,社會追尋探問「鄉土」的需求不斷透過各式文化作品而生。當時的台灣還沒走到本土熱的時刻,而雲門卻已以身體,或回應或開啟對於「台灣」的思考。在一齣以高中舞蹈科學生與青年身體為主的舞作中,今日台灣對於歷史以及對於青年身體的想像與理解,我們有沒有再遠眺三十年的視野?

《墾台之歌—客家張達京》

演出|台灣青年舞團、台中市青年高級中學
時間|2014/05/31 14:30
地點|台中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