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式英雄史詩及身體敘事《墾台之歌—客家張達京》
6月
03
2014
墾台之歌—客家張達京(台灣青年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0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墾台之歌—客家張達京》由台灣青年舞團與青年高中舞蹈科演出,在客委會、文化部與教育部的聯合支持下所推出。延續幾年來描繪臺灣之舞蹈史詩,包含《舞躍台灣紅》 (2006)、《印象.水沙連》(2007)、《發現福爾摩沙—平埔詩歌》(2008)、《邵族原鄉—逐鹿傳奇》 (2008)、《賽德克之歌—風中緋櫻》(2009)、《舞漾西拉雅》(2010)、《千鷺之歌—台灣.八田》(2011)等「舞詠台灣」系列,在題材上以族群關注了原住民、日治先民之後,此次則將目光投向三百年前首批自廣東大埔渡海而來開墾台中,留下許多如以草藥醫治平埔族人、擔任岸裡社通事、並獲欽頒御衣與割水換地等故事,俗稱「番仔駙馬」的客家張達京。

以史詩為題的作品,往往以英雄人物支持敘事,故事情節的發展也往往扣緊人物性格與情感。英雄人物與事蹟的確令人讚嘆,然而史詩舞劇的節奏、身體安排或場面調度,卻不能沒有緊鬆強緩的安排。這次的舞劇從第一段到最後(除了最後一段老年張達京的獨舞之外),幾乎始終維持在最大的強度上,舞台視覺無時無刻不呈現在最飽滿的構圖中,除了時常見到舞者一致45度對角線的拉開,另外下舞台左、上舞台右、上舞台中亦不時安排其他舞者不同的身體語言與表演;亦有除對角線構圖外,在上下舞台安排環狀半圓構圖。欲以史詩英雄人物作為觀眾認同的舞作,卻在混亂而過於飽滿的舞台調度上,分散了主角的身體強度。舞台上配角的舞者肢體過於多樣而混雜的編排,也不斷打擾敘事與舞台視覺的重心。

以張達京兄弟「渡海」一段來說,上下舞台上除了有女舞者的駭浪身體、黑色烏雲舞蹈、以大塊白布包裹渡海客家兄弟的身體、具體的道具船帆,再加上高強度雷雨風暴的視覺與聽覺特殊效果與多媒體投影,使得舞者的身體完全消失在過於飽和的舞台與感官刺激上。欲在編舞上呈現渡海的混亂與艱難,絕對不等於直接將混亂搬上舞台。另外,舞台上毫無空隙地高密度安排男女舞者仿扮的牛隻群舞,除了欣賞青年舞者整齊畫一的體操動作之外,亦無法理解強加於史詩敘事的用意,大大降低了舞劇的完整度。至於字幕為了達到擬古的效果,犧牲了清晰度、犧牲了明亮度,都讓本意與觀眾溝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除了英雄消失在舞台上之外,我們也看到僅以豐功偉業讚頌史詩所呈現的平板。張達京成了族群歷史的樣版,而這個樣版往往又是極為男性中心的。我們又一次於英雄史詩的再現中,看到固定於同一種既定想像範式的二元身體表演:男/女、原/客、剛/柔等。這或許正是所謂大敘事(Grand narrative)的大集合吧。

製作一齣史詩規格的舞劇本來就相當不易,雲門舞集於1979年演出的《薪傳》,應可以算是台灣舞蹈劇場史上的先聲。林懷民當年以簡潔俐落的肢體、舞台的主軸視覺安排、情節有致的敘事,輔以陳達的念白與配樂,贏得觀眾與歷史名聲,其中〈渡海〉一段裡的身體張力與集體意象,已成為劇場經典。我在想,三十多年前刻畫台灣先民的史詩舞作,可以提供今日的台灣史詩編舞作品什麼樣的經驗?《薪傳》出現在七零年代末期鄉土文學論戰之後,社會追尋探問「鄉土」的需求不斷透過各式文化作品而生。當時的台灣還沒走到本土熱的時刻,而雲門卻已以身體,或回應或開啟對於「台灣」的思考。在一齣以高中舞蹈科學生與青年身體為主的舞作中,今日台灣對於歷史以及對於青年身體的想像與理解,我們有沒有再遠眺三十年的視野?

《墾台之歌—客家張達京》

演出|台灣青年舞團、台中市青年高級中學
時間|2014/05/31 14:30
地點|台中中山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