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聲裡的自我超越《凡格羅夫與波蘭室內樂團》
6月
23
2014
凡格羅夫(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7次瀏覽

地點 國家音樂廳

文 武文堯(興福國中學生)

小時了了,大則更加,俄國小提琴金童凡格羅夫(Maxim Vengerov)從小以神童之姿閃耀國際樂壇,五歲展開演奏家生涯,十歲即灌錄唱片,以犀利的技巧與完美的音色聞名樂壇。相較於有些神童級的音樂家,被封上「神童」之桂冠後,便陷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窘境;有些甚至以同套曲目遊走天下,失去了在音樂上對自我的磨練,導致曇花一現,隨即在樂壇上銷聲匿跡。但凡格羅夫,是真正得以配上「神童」的小提琴家,就算聲名滿天,也不忘努力求精、超越自我。

凡格羅夫這次訪台,以雙重身分登台,一是小提琴家,二是傾心多年研究的指揮,屬於「演而優則指」的類型,但此次曲目上的安排,著重於小提琴的展技,對於指揮方面,觀眾較難以一睹凡格羅夫之丰采。不過相對來說,凡格羅夫指揮上的成就,仍難以超越其小提琴功力,因此大家往往談論的,都是「小提琴家」凡格羅夫,而不是「指揮家」凡格羅夫,這點讓人深感可惜。我們樂見凡格羅夫能在指揮方面繼續鑽研,成就不凡。

莫札特第四、第五號小提琴協奏曲,一向都是小提琴家的私房愛曲,也是獨奏會上的常客,這次凡格羅夫上半場便選擇演出此兩曲,要如何詮釋經典,也讓人更加期待序奏之後,奔馳的小提琴旋律。凡格羅夫的莫札特,沒有新穎的表現,相反的,凡氏以最傳統的莫札特方式演奏,講求音色之純淨、清新可愛之樂句鋪排,強調獨奏與伴奏之平衡。凡格羅夫處理得非常謹慎、仔細,帶有著敏感般的性格,雖少了莫札特流利奔放的天真,卻有著沉穩成熟的表現,感覺上像是突然長大的莫札特,原本遊戲人間的音樂頑童,突然嚴肅了起來,但仍保留著一顆赤子之心,音樂儼然成為好戲一樁,也成為上半場的樂趣之一。

波蘭室內樂團與凡格羅夫的默契也是讓整場音樂會博得滿堂彩的關鍵之一。波蘭室內樂團扮演著伴奏的角色,不過份搶眼,卻讓獨奏家能夠因而增色增光,感覺上是個能讓獨奏者享受在其中的樂團。他們對於室內樂的精緻感以及眼神的交流互動,都已達到了完美的境界。下半場柴科夫斯基與聖桑之作品,樂團改為弦樂團編制,少了法國號與木管,但聲響效果卻沒因而單調,展現了樂團豐富多元的一面。

儘管凡格羅夫有些技巧性的些微失誤及閃失,但對於這樣一個不斷尋求新想法演出的音樂家來說,卻格外令人尊敬。下半場都是小提琴曲目中的長青,凡格羅夫的重點不在炫技,而是如何運用以一把琴,與觀眾進行溝通。聖桑的兩首曲子《哈瓦奈舞曲 作品83》與《序奏與隨想輪旋曲 作品28》,凡格羅夫的表現略微平淡,但在《柴科夫斯基 詼諧圓舞曲 作品34》卻表現得極為動人,不知是祖國的加持還是情感的認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凡格羅夫的表現十分偉大且深刻,應為整場音樂會最好的演出。

凡格羅夫的努力鑽研與畢生藝術精華,在本場音樂會中雖沒有完全的展現出來,但他的態度卻值得所有音樂家深思。此次演出仍有些美中不足,但這些都只是過分的苛求罷了,凡格羅夫的表現仍然十分精采。最後凡格羅夫以布拉姆斯第一、第五號匈牙利舞曲作為安可,回報全場熱烈的掌聲。凡格羅夫藉由音樂告訴我們--步步為營,擇善固執—琴聲裡自我超越的感人力量,永遠值得為其喝采。

《凡格羅夫與波蘭室內樂團》

演出|凡格羅夫與波蘭室內樂團
時間|2014/05/24 19:30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