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文化?誰的記憶?《渭水春風》
3月
23
2016
渭水春風(陳效真 攝,大稻埕戲苑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05次瀏覽
林子惠(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藝術研究所)

每個時代,好的壞的,都有許多看不見、未知的、待解決的問題,臺灣歷經了荷西、鄭氏、清領、日治等各個不同時期的更迭,層層疊疊之下,如莊萬壽在《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中提到:「臺灣本土因有外來而使內部思想、意識不同程度的凝聚,而傾向一體化。」【1】 而音樂時代劇場的《渭水春風》,以蔣渭水(殷正洋飾)的故事,喚起身為「臺灣人」的民族自覺與試圖「傳承」蔣渭水可歌可泣的文化精神,但觀眾能否認同以音樂劇形式塑造出的蔣渭水?這是編劇與導演需面對的課題。

2010年已在國家戲劇院首演的《渭水春風》,要進入大稻埕戲苑,在舞台方面,從大劇場進入中小型劇場,精簡過後,以斜坡、樓梯與拱門,將舞台動線做到最多的可能,一樣搭配多媒體,時而出現的歷史老照片等,比起國家戲劇院,大稻埕與觀眾的距離,必定是更加親近。

劇情以「現在-過去-現在」的架構,從蔣渭水逝世五十周年(1981年)開始,回溯到1921年,蔣渭水與林獻堂(程伯仁飾)創立台灣文化協會,一張「台灣臨床講義」,寫下臺灣人的病狀與解決藥方,蔣渭水站出來,為人民發聲,也因此常與執政的日本政府發生衝突,多次進出監牢,但蔣渭水依然喊著「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口號。接著霧社事件爆發,為了揭露真相,再度與日本政府起衝突,但當時蔣渭水的身體已日益衰落,最後在妻子陳甜(林姿吟飾)的懷中逝世。

為了音樂劇效果,劇情依據史實但也經歷改編,例如蔣渭水與好友稻垣藤兵衛(江翊睿飾)在夜晚幫陳甜和李菜(鍾筱丹飾)解圍,雙雙陷入愛河,而後來爆發的霧社事件,也因為日本人稻垣與賽德克族李菜的愛情故事,格外感人。而林獻堂在劇中的腳色,一方面陳述事實,另一方面使蔣渭水的角色個性更鮮明化,選擇霧社事件,而不是日本在台販售鴉片為副線,為劇情增加了更多的衝突與矛盾,視覺效果當然也因此豐富。為了以音樂劇形式演出,編導確實必須挑選可看可唱可演可跳的內容,但也不能容許真正的歷史被扭曲或被遺忘,即使《渭水春風》欲傳達的是蔣渭水的崇高精神,一種時代感受,一種身為臺灣人的自覺,不過,觀眾若不認識蔣渭水,甚至不曉得渭水高速公路,在對歷史不熟悉的情況下,即使劇情的內容,傳達給觀眾臺灣文化運動精神,也不免擔心會有誤導的可能。

回到音樂劇本身,《世界恬靜落來的時》在劇中頭尾呼應,該曲可說是《渭水春風》的主打歌,林姿吟也詮釋出有個人甜美風格又不失大方的陳甜,殷正洋從2010首演至今,優美的歌聲與融入時代性的語言,但歲月的痕跡也難以隱藏,好的是經驗與情感的累積,包含再次演出還有與永遠的女主角洪瑞襄的情感,殘酷的是,面容的歲月無法對應在英年早逝的角色蔣渭水身上。詞曲幾乎是新創新作,也兼具各類型風格,但劇中音樂的功能性較弱,音樂在表達喜怒哀樂之餘,也要能推動劇情的發展,但整齣音樂劇的氣氛瀰漫著沉重的情感,難免令人有怠倦之感。《渭水春風》掛上臺灣音樂劇的名號,不論是歷史性與現代性,兩者之間的平衡點,決定了觀眾接受到多少文化情感的傳承。

註:

1.莊萬壽,《台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2004,頁36。

《渭水春風》

演出|音樂時代劇場
時間|2016/03/06 14:30
地點|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