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空間重鏡的家鄉叩問《吾鄉・種籽》
11月
24
2014
吾鄉・種籽(差事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4次瀏覽
汪俊彥(特約評論人)

《吾鄉・種籽》是差事劇團2014年的年度製作,邀請了香港導演何應豐參與,並親自擔綱戲中「提問者(同時也是旁觀者)」一腳。這齣充滿強烈視覺與聽覺,以五名演員不同身世卻又同樣充滿創傷的身體,多語多聲調地吟唱、敘事、記憶、自我與相互詰問,並充分運用寶藏巖多層次的環境,由下至上、由外而內地從河堤邊、籃球場、綠野地、坡前、坡上聚落零碎的空間、邊境廣場到差事劇團所在地前以簡易遮雨棚搭成的簡易室內劇場,輔以類儀式性的、史詩劇場式的、提問者介入的表演,強勢地挑戰觀眾對於戲劇敘事的成規與日常(通常也是意指者資本化的)生活的安逸。

以「吾鄉・種籽」為題,大概預示了本戲對於家鄉的探索。背著背包的提問者/導演在戲的開始河堤邊,先問了全場觀眾「是不是聽得懂他的華語」後,就以自問自答方式,鋪陳他對於家鄉的認識。大意是說,當他第一次進入「內地」時,被詢問他的家鄉是哪裡?當他填上他出生的香港時,卻被要求回答那個香港之前的、上一代或是更上一代的家鄉地。當導演回憶著第一次與「家鄉」的相遇時,同時導演也要求所有現場觀眾拿起位置邊已經準備好的白雨傘(導演自己的傘是黃的),在傘面寫上每個人對家鄉的認識。換句話說,從戲的開始(或是根本還沒開始),「家鄉」具有無庸置疑的先驗性。(家鄉必然是在某個地方的,只是答案符不符合期待而已。)

在敘事與身體的旅程中,五名角色都如被家鄉、歷史、文明放逐的旅者,在空曠的空間中,衣衫藍縷、片段而零碎的故事、無法清楚釋義的語言、沒有明確的時代,除了僅存的一點力量與溫度,由提問者/導演推動至每一處既歷史(寶藏巖的生態、殘壁、聚落)又非歷史(無法辨識的脈絡)場景。五名角色探問家鄉,拖著疲累身軀前進;在以沿途的創傷與行動,或飄零獨立或搭肩團結地拼組起返鄉之旅時,每個場景又彷彿賦予了五個被放逐的角色恢復記憶的契機,落腳時得以進入歷史深處(搭配上廣播裡鍾喬的朗誦詩,戰爭再現的一景尤其精彩而動人)。這充滿辯證的過程,正好指出了現代人的家鄉僅能在回訪的歷史片刻現身,充滿創傷的身體才是鄉愁所在。但對照於這五名角色,推動敘事前進的提問者/導演,則呈現出迥異的家鄉認知;他口中喃喃自語的五百年歷史、寶藏巖的周老先生、提問場邊觀眾「你的家鄉是什麼」,最後要求一路帶著傘的觀眾將傘撐開放上舞台。這催促行動的焦慮,反而讓家鄉的複雜性,簡化在一聲聲(即使如此誠摯)的呼喚中。

在臺灣與香港都沒有在這場儀式或行動中缺席的暗示下,《吾鄉・種籽》精彩拋出了家鄉是土地還是經驗?是先驗還是在重層資本化、現代化、國族化的處境中才急於召喚的記憶?戲開始之時,手中被交代的那把家鄉之傘,在觀戲時的場外大雨,適時給了安棲的空間。演出結束之後,大雨依舊,工作人員的吩咐:別忘了將傘繳回。

《吾鄉・種籽》

演出|差事劇團
時間|2014/11/16 19:30
地點|台北市寶藏巖國際藝術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吾鄉.種籽》或許是企圖創造未來與過去的幽靈於現在當下疊湊的異時空。然對我來說,回到人文主義式的提問,「原鄉」這字義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故鄉」、「土地」,甚至限縮到「國族」範疇,這似乎會成為行動本身的「框架」所在。(林乃文)
11月
24
2014
這場演出延續了這股真摯力量,從創作到呈現,從身體實踐到語言敘說,都回應著當代的核心提問:在深偽技術能模擬一切的時代,如何確立一個真實的「我」?答案或許就在這群青少年身上。他們不完美,卻誠實;並不無瑕,卻令人信服。
9月
01
2025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