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駕御身體《不可言說的真實》
8月
26
2014
不可言說的真實(顏涵正 攝,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6次瀏覽
李時雍(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旁觀他人之痛苦》、《論攝影》,已成為影像研究持續對話的經典論著,尤其關於攝影的見證性,或者面對戰爭影像將身體與災難媒介化所牽涉的觀看倫理問題;又如《疾病的隱喻》,則是桑塔格自身歷經癌症治療過程寫下的一書,她疑問著由疾病所發展而出整套論述及隱喻系統,一種新的神話學,她說,「疾病並非隱喻」,意謂的是,將詞語所構築的不可見的真實,病的真實,人的肉身的真實,重新揭露出來。

可見與不可見性,真實的言說與不可言說,如此成為桑塔格書寫、直面的問題,同樣地,也成為《不可言說的真實》中編舞暨演出古名伸、梅卓燕、聲音表演梁小衛、鋼琴演出黎國媛,以及導演張育嘉等人,試圖對話展開的主題;或者說,透過對於作家著述與生命(譬如日記《正如身體駕御意識》)的閱讀援引,發展出彼此的故事。中山堂光復廳,坐席分置在左右兩側,進入廳內,可見到大塊布幔從二樓垂懸、覆蓋著中央的表演區,像是罩覆著什麼般的隆起微現輪廓;約翰‧藍儂的〈Give Peace a Chance〉(1969)旋律迴盪,致空間一如桑塔格撰文思索的六、七0反戰、嬉皮年代之氛圍;而此時二樓迴廊的不同角落,是表演者佇立的身影。序幕〈0.看〉接上段落〈1.反戰分子〉,古名伸、梅卓燕、黎國媛、梁小衛從大廳深處的樓梯走下,邊走邊在同樣藍儂的〈Power to the People〉歌曲中恣意擺動跳舞,揭開布幔,一個野餐籃彷如置於街頭於草地之中。

《不可言說的真實》分作序幕0至12共十三個段落,直接或更多時隱微地對應著桑塔格一段話、一本書、一種生命的情狀;四人既像讀者又是表演者一般,以舞蹈、聲音或鋼琴,構成不同段落裡的關係。藉由提著皮箱的旅人,或接續退場之後,走到二樓迴廊轉角一處料理台前切菜熬煮鍋湯,作為作品的框架形式。僅見昏黃光下,煙霧兀自繚繞。古名伸像是作家獨坐深夜桌前,手掌翻動反側如書頁,揉去寫好的字擲進紙簍,隻身於桌緣撐起、落下、猶疑,又趨身將紙團拾起(〈3.疏離〉);梁小衛即興唱出聲響對應著黎國媛轉入的無調性琴音(〈4.矛盾〉);梅卓燕幾人帶領著全場觀眾擺動著從按壓穴拉長耳垂發展的手勢體操(〈5.身體〉)。

身體駕御意識,而時間與其消亡駕御著身體。後半段〈9.死亡〉到〈11.閱讀〉,可見黎國媛於台之中獨奏雅納切克(Leoš Janáček)《鋼琴奏鳴曲第二首:死亡》之際,上方布幔投影過桑塔格曾寫下之文字;或是四個表演者各持一書,以中英法等語言朗讀著包括《論攝影》等著作中的段落文字,而台上堆疊滿無數作家寫下的書,時間與生之遺跡。文字及其影像,一如桑塔格論著中所追問的影像與事物在此曾在的「見證」關係。是身體、是人聲、是音樂,還是影像,更接近「真實」一點?於此,最後一段〈12.影像與我〉有一個有意思的重現:四人將樓上熬煮好的湯端下台之中,圍坐分食的同時,螢幕上從頭快速播放著一個俯瞰鏡頭即時補捉下之影像,畫面中是輪流料理的表演者,甚或是觀眾席間隱隱移動的身影;觀眾被螢幕攫獲住注視之時,並未必注意到桌邊的四人,安靜定格或放慢動作著。

《不可言說的真實》面對作家複雜的生命與思想,卻回到最根本每一創作演出者的自身,舞蹈、人聲,琴鍵觸技時身體的韻律,或蒸騰變貌的煙霧,反而自然而然地切近了關於時間與存有的命題。或者說,純粹試以劇場再現桑塔格故事已別有提問之深意。彷如一次面對不可逆之影像媒介化的當代,藉肉身疑問與深情的注視,仍有「依賴」、有「疏離」、會「痛苦」、存「迷戀」;如同最末〈影像與我〉在投影揭示事物在此曾在之時,突然令我們困惑的間隙,那或是影像或隱喻再無所駕御之所在,我們循著思想家摩挲著這些罅隙,觸及並重新辨識著真實的肌理。

《不可言說的真實》

演出|找我劇場
時間|2014/08/22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即興表演的精髓概念「知與未知間」無語言的訊息拋接,在這兩個片段的身體得到實踐,也是破解桑塔格日記所提將事物「對象化」而產生如〈看〉、〈痛苦〉、〈旁觀他人〉各段中,看與被看間對立的焦慮與疏離。(樊香君)
9月
15
2014
陌生化語言語境造成的疏離,讓「閱讀」成為一種障礙,似乎與歲月造成的身體機能障礙呼應,但特別的是在老花眼鏡出現前,表演中感受不到「機能退化」的歲月刻痕,她們以簡單的方式幽了自己一默,讓人看見的是閱歷過後的坦然與自在。(莫嵐蘭)
9月
09
2014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