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人生閱歷後的自在演出《不可言說的真實》
9月
09
2014
不可言說的真實(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4次瀏覽
莫嵐蘭(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光復廳彷彿凍齡般停佇在它最美好的年代,西班牙回教式建築風格華麗依舊,過去政府接待外國賓客的高級宴會廳,成為今日藝文展演的場域。”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歌聲在場中迴盪,工作人員和表演者的復古裝扮,搭配約翰‧藍儂的〈Give Peace a Chance〉,現場似乎沾染了導演李安《胡士托風波》(Taking Woodstock) 電影所描寫的時代氛圍。

1960年代是個浪漫不羈、叛逆解放且極富創造力的時代。嬉皮、搖滾、歐普藝術(Optical Art)盛行,蘇珊.桑塔格(Susan Santag)以《反詮釋》(1966年)一書站上國際舞台。此時期也是舞蹈家古名伸、梅卓燕、聲音表演家梁小衛和鋼琴家黎國媛成長的年代。她們彼此不僅相識多年,在各自領域都有不錯的發展,卻從未同臺演出。藝術總監耿一偉把她們聚在一起,更媒合六年級後段班的張育嘉擔任導演。四位港臺女性藝術家與導演,從閱讀蘇珊.桑塔格1964-1980年間的日記《正如身體駕御意識》和過往著作反芻自身,擷取心有所感的字句設為段落主題,揉合彼此的創作觀點與對生命狀態的感受。段落依序為〈看〉、〈反戰份子〉、〈依賴〉、〈疏離〉、〈矛盾〉、〈身體〉、〈痛苦〉、〈旁觀他人〉、〈愛情與迷戀〉、〈死亡〉、〈重生〉、〈閱讀〉、〈影像與我〉。

〈看〉四名表演者分立光復廳二樓迴廊一隅,以自信獨立的姿態由上而下,「看」著觀眾魚貫進入大廳的左右兩側,隨著音樂切換,〈反戰份子〉讓階梯頓時成為伸展台,四人猶如名模一般在〈Power to the People〉的旋律下,展示身體、恣意舞動。舞畢,原先由二樓垂掛鋪地的白布隨之撤去,徒留覆蓋於白布之下的野餐籃,思緒瞬間閃過古名伸過往編創的作品。〈依賴〉古名伸、梅卓燕運用接觸即興技巧,以大量支撐扶持與掙扎抵抗的動作演繹。〈疏離〉是心與身的漠然,在黎國媛的鋼琴聲中,古名伸坐在木質書桌前,面無表情反覆翻轉手腕,不斷將寫好的紙張揉成球狀擲入紙簍,最後又將廢棄的紙張拾起攤開,兩段舞蹈讓人看見珍貴友誼與生活中的無奈,不禁濕了眼眶。〈矛盾〉中黎國媛與梁小衛的聲音即興,默契十足,「你跟你媽媽有甚麼兩樣?吸飽了別人的能量就走了。……行李是包袱嗎?睡不著,我失眠。」梁小衛壓迫聲帶掐著喉頭的聲音微微顫顫,懾人力量幾乎快要窒息。〈身體〉運用梅卓燕研讀「黃帝內經」多年心得,將經絡穴位按摩的手法融入舞蹈,組編成提升自體療癒能力的「新時代女性國民健康操」。這段舞蹈與去年古舞團發表於YouTube造成轟動的「全民反核健康操」有異曲同工之妙。〈閱讀〉看見四位女性幾乎都戴上(老花)眼鏡,以中文、英文、粵語、法文朗讀蘇珊.桑塔格書中文字,陌生化語言語境造成的疏離,讓「閱讀」成為一種障礙,似乎與歲月造成的身體機能障礙呼應,但特別的是在老花眼鏡出現前,表演中感受不到「機能退化」的歲月刻痕,她們以簡單的方式幽了自己一默,讓人看見的是閱歷過後的坦然與自在。

何謂「不可言說」? 對此,東西方宗教與哲學多指向較為直觀、潛意識、神秘等非邏輯性的思維。那麼這場《不可言說的真實》背後隱藏的真實到底是什麼? 我想,在接力烹調的湯品裊裊升起的蒸氣中,在食物飄散的香氣中,在選擇將一起喝湯的生活畫面如照片般如實定格時;以及在布幕上放映我們之前看不見的烹調畫面,以及觀眾席選擇的位置,讓人觀看到某些角度,同時也失去某些角度。這些可見/不可見,可說/不可說,都早已在你我心中。

當一個可以隨意改變先天形貌的時代來臨,「美魔女」取代「風韻猶存」成為時尚代名詞,坊間整型醫療診所林立,凍結青春外貌已不成問題時,女人到了知命年紀應該是甚麼模樣? 《不可言說的真實》以美國知名才女蘇珊.桑塔格的日記為媒介,讓人看見四位相交多年的女性藝術家,彼此情好日密的友誼,並以坦然的態度面對經過歲月洗鍊後的人生,在這個充斥微整型的時代更顯珍貴。

《不可言說的真實》

演出|找我劇場
時間|2014/08/21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即興表演的精髓概念「知與未知間」無語言的訊息拋接,在這兩個片段的身體得到實踐,也是破解桑塔格日記所提將事物「對象化」而產生如〈看〉、〈痛苦〉、〈旁觀他人〉各段中,看與被看間對立的焦慮與疏離。(樊香君)
9月
15
2014
《不可言說的真實》面對作家複雜的生命與思想,卻回到最根本每一創作演出者的自身,舞蹈、人聲,琴鍵觸技時身體的韻律,或蒸騰變貌的煙霧,反而自然而然地切近了關於時間與存有的命題。(李時雍)
8月
26
2014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