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盡真實《不可言說的真實》
9月
15
2014
不可言說的真實(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4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對觀者來說,能夠因為作品而卸下觀看的眼鏡,與作品共在,是一種幸福,對回敬作品的文字,則是一種挑戰。《不可言說的真實》大概就屬於這類令我感到既幸福又挑戰的作品。

真實到底何在?生命中無法避免自問一回,甚至窮盡一生追問。「如何衡量觀看到的事情是否真實?向內觀看的那雙眼睛該如何向他人解釋?別人雙眼所看的世界,會和我感受到的一樣真實嗎?」然而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提問,所反應的不是真實的本質,恰恰是如何企及真實的途徑。同樣的,身為表演工作者的四位女人則透過劇場作為途徑漸序逼近真實。

也許是導演(張育嘉)與四位演出暨創作者(舞蹈演出暨創作古名伸、梅卓燕/鋼琴演出暨創作黎國媛/聲音表演暨創作梁小衛)們的刻意經營,兩種途徑-有距離的觀看與共在感之間微妙拉鋸關係,在演出開始即一來一往的推進著。第一段〈看〉,是以觀眾為表演者或參與者的序言。入場,約翰.藍儂充滿希望且富節奏性的《Give Peace a Chance》在典雅的光復廳有些衝突地鼓盪著,我以為一場Party即將展開,周末夜,多想跟著音樂節奏拍手輕擺,卻冷不防地,瞥見二樓迴廊上,四位表演者如女王般監視著觀眾的一舉一動,當下一種想放鬆卻又繃著注意力的狀態籠罩。巧的是,節目單上不知有意還是疏忽,特於此段標註「參與者:你 Performer:Each one of you」,若非疏忽,參與者與Performer意義上的差距,似乎提點了觀看與表演、共在與參與兩種感知層次的不同。

眾人就定位後,四位表演者依序下樓,以女王般的態度巡視眾人,明顯拉大觀眾與表演者間的距離¬,就在距離逐漸拉大的當下,女王們突然跟著藍儂的《Power to the People》以一種old school的方式舞動起來,令人摸不著頭緒。「狂歡的人」好似邀請大家一起回到嬉皮年代狂歡作樂,然而看著People “in trance”【1】,若無提供一絲讓旁人跟著trance的管道,其實與前段女王巡視一般,令人抽離。好在古名伸因為一根香蕉的尖叫,劃破前兩段讓我想進去卻又被推出來的窘境,開始朝感知深處緩緩推進。

對我來說,古名伸與梅卓燕的雙人舞〈依賴〉以及古的獨舞〈疏離〉,是感知得以推進的最深處。無論〈依賴〉與〈疏離〉是否以古名伸所擅長的現場即興演出,但即興表演的精髓概念「知與未知間」無語言的訊息拋接,在這兩個片段的身體得到實踐,也是破解桑塔格日記所提將事物「對象化」而產生如〈看〉、〈痛苦〉、〈旁觀他人〉各段中,看與被看間對立的焦慮與疏離。

如何進入知與未知間? 桑塔格提到愛人艾琳的出現,讓她將觀看轉向內在的自己:收回向外觀看的眼光,將意識集中到覺知萬物的自己。因此,古名伸不斷傾倒與梅卓燕彷彿無措卻總是精準的承接,兩人因高度專注覺知,而進入知與未知的縫隙,方能乘力而行;又如〈疏離〉中古名伸薄削的身影,看似脆弱如她紙片般翻飛的雙手,卻清亮地通透出厚實生命能量,讓現場的知與未知得以在其一念一行中竄流甚至延展。此刻回看主題《不可言說的真實》,這不就是嗎? 在知與未知的當下,時刻轉移、時刻變化,正如〈閱讀〉給出的提示「當某件東西完全被我理解之後,它就死了」。

當〈依賴〉、〈疏離〉將乘載生命的身體感知推進深處,體驗其脆弱與沉重;梁小衛在〈矛盾〉中,以失語隱喻不被認同而窒礙難行的生命狀態;〈身體〉則以一曲輕鬆活力的新時代女性國民健康操,拍打疾病對應的身體穴位,順應節奏輕鬆舞動,讓觀眾換個角度,幽默看待身體與疾病間的沉重關係,將逼近谷底的糾結瞬間舒開,鬆了口氣,四兩撥千金,在此可見四個女人生命歷練之深刻與豁達。

四位女人對真實的回應就此結束嗎? 最後一記回馬槍竟留在貫穿整場演出最後還被分送給觀眾的那鍋湯。從演出開始即由四位表演者接力烹煮,然而,從頭到尾,觀眾都只聞其香不見其湯,頂多露出二樓迴廊上表演者料理的背影,以及最後一段〈影像與我〉以Bee Gees的《I started a Joke》為背景音樂,放映料理湯的過程快轉影像,卻從未見那鍋湯的「真面目」,至演出結束後才得知,現場聞到、影像看到的湯已被調包為前一天烹煮較入味的湯。

透過劇場,導演與四位女人挖掘各自生命歷程,試圖回應接近真實的不同途徑:從觀看進入的真實與身體感知進入的真實,其實具多重面貌,且有時不可言說,最後這記回馬槍從生命的基礎-食(味覺)即如此提醒了我們「喝湯吧,讓身體感受吧。」

註釋

1、節目單上「狂歡的人」英譯People in trance。

《不可言說的真實》

演出|找我劇場
時間|2014/08/23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陌生化語言語境造成的疏離,讓「閱讀」成為一種障礙,似乎與歲月造成的身體機能障礙呼應,但特別的是在老花眼鏡出現前,表演中感受不到「機能退化」的歲月刻痕,她們以簡單的方式幽了自己一默,讓人看見的是閱歷過後的坦然與自在。(莫嵐蘭)
9月
09
2014
《不可言說的真實》面對作家複雜的生命與思想,卻回到最根本每一創作演出者的自身,舞蹈、人聲,琴鍵觸技時身體的韻律,或蒸騰變貌的煙霧,反而自然而然地切近了關於時間與存有的命題。(李時雍)
8月
26
2014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