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一下,有何不可!《狡兔三哭》
3月
08
2023
狡兔三哭(不貳偶劇提供/攝影芥末影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04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狡兔三哭》為由不貳偶劇、落語家戴開成與繪師方志偉結合偶戲、落語和繪畫所帶來的小品。去年,此組跨界團隊配合「虎年」的主題而創作《三人成唬》的新創落語,今年則延續生肖主題,以「兔子」為主角,並以日本民間童話、謠曲為參照,擷取兔子在不同故事中所展現的面相,展現出不同於靈動、乖巧的白兔形象。對台灣觀眾而言,落語不算上熟悉的表演形式,對落語的認識多半來自日式影劇、漫畫作品,但是或許正因落語文化並非源於在地,較少非正統不可的硬性限制和規矩的想像,反之能以更為開闊的胸懷欣賞新編落語和在地創作所構成的作品。

在本次演出五個相互關聯,以兔子為主角的落語中,各個故事中兔子的狀態和其所遭遇的事件可對應到取材的神話,如剝皮的兔子對應到的〈因幡之白兔〉以及從〈咔嚓咔嚓山〉中提煉並改編的老夫妻、兔子與狸貓三者間的角色關係。創作團隊為了故事的連貫與趣味,在原先較為平淡的故事中加入時事梗、諧音梗和一些異想天開的無釐頭元素,甚至在段落之間的串場讓繪師身著印有「老屁孩」的衣服,一本正經地拋出帶點尷尬和冷幽默的「胡說八道」,增添另種微妙的滋味。然而,有些段子似乎顯得太過刻意和重複,使得笑點有些牽強。前三個段落中,這些段子的出現不免使敘事節奏偏慢,在串接兔子的過往經歷和受老夫婦幫助的環節銜接上略顯拖沓,也使結尾試圖將故事線收攏的段落和最後的反轉顯得倉促。


狡兔三哭(不貳偶劇提供/攝影芥末影像)

儘管劇情的編排上仍可見斧鑿的痕跡,但落語、戲偶與插畫三者匯融所激盪而成的巧思卻截長補短、相互輔助,為原先較為單薄的情節增添了由不同媒材帶來的可看性。觀眾透過落語家的表情、聲音變化與上半身的肢體語言進入那由兔子為了渡河而贈耳予鱷魚的世界,角色變換和劇情推進全仰賴表演者的一言一行。然而,以聲音向觀眾闡述動態的行為始終有其限制,而布袋戲偶的加入確實讓角色更為生動。也使觀眾更能一窺劇中世界的樣貌。不同於落語以言語所勾勒的想像,偶戲的加入使想像終於落地化為可視的情節,適度地調節了敘事節奏。

個人認為,以檢視小品的角度審視《狡兔三哭》,確實能感受到團隊們在改編與創新方面所下的功夫,亦有些環節起了娛樂效果——風潮正熱的時事梗還是冷颼颼的尷尬幽默皆有可能不小心戳中笑點。少數的美中不足之處在於節奏的編排,我好奇若是割捨較為平淡的段子,作品可否更為輕盈和連貫?在日本江戶時期,落語的功能本在博君一笑,如同大眾娛樂般人人可得。回到現今,《狡兔三哭》其小規模的製作和不強加說教的風格,只求輕鬆一下的特質,確實和落語精神呼應成趣。

《狡兔三哭》

演出|不貳偶劇
時間|2023/02/24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臺灣觀眾而言,落語並非常見的表演藝術,加之主要故事內容亦非大眾熟悉的日本童話與神話,因此要如何「在地」,則形成另種考驗。
4月
10
2023
所謂的「跨界合作」並非首次,這已是繼2020跨2021年《戴開成落語:寶船浮世》(鄰人製作)、2022年《三人成唬》(不貳偶劇)後,布袋戲師郭建甫、落語家戴開成(開樂亭凡笑)與繪師方志偉(方尾)三人組合的第三次演出⋯⋯
3月
08
2023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