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一下,有何不可!《狡兔三哭》
3月
08
2023
狡兔三哭(不貳偶劇提供/攝影芥末影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62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狡兔三哭》為由不貳偶劇、落語家戴開成與繪師方志偉結合偶戲、落語和繪畫所帶來的小品。去年,此組跨界團隊配合「虎年」的主題而創作《三人成唬》的新創落語,今年則延續生肖主題,以「兔子」為主角,並以日本民間童話、謠曲為參照,擷取兔子在不同故事中所展現的面相,展現出不同於靈動、乖巧的白兔形象。對台灣觀眾而言,落語不算上熟悉的表演形式,對落語的認識多半來自日式影劇、漫畫作品,但是或許正因落語文化並非源於在地,較少非正統不可的硬性限制和規矩的想像,反之能以更為開闊的胸懷欣賞新編落語和在地創作所構成的作品。

在本次演出五個相互關聯,以兔子為主角的落語中,各個故事中兔子的狀態和其所遭遇的事件可對應到取材的神話,如剝皮的兔子對應到的〈因幡之白兔〉以及從〈咔嚓咔嚓山〉中提煉並改編的老夫妻、兔子與狸貓三者間的角色關係。創作團隊為了故事的連貫與趣味,在原先較為平淡的故事中加入時事梗、諧音梗和一些異想天開的無釐頭元素,甚至在段落之間的串場讓繪師身著印有「老屁孩」的衣服,一本正經地拋出帶點尷尬和冷幽默的「胡說八道」,增添另種微妙的滋味。然而,有些段子似乎顯得太過刻意和重複,使得笑點有些牽強。前三個段落中,這些段子的出現不免使敘事節奏偏慢,在串接兔子的過往經歷和受老夫婦幫助的環節銜接上略顯拖沓,也使結尾試圖將故事線收攏的段落和最後的反轉顯得倉促。


狡兔三哭(不貳偶劇提供/攝影芥末影像)

儘管劇情的編排上仍可見斧鑿的痕跡,但落語、戲偶與插畫三者匯融所激盪而成的巧思卻截長補短、相互輔助,為原先較為單薄的情節增添了由不同媒材帶來的可看性。觀眾透過落語家的表情、聲音變化與上半身的肢體語言進入那由兔子為了渡河而贈耳予鱷魚的世界,角色變換和劇情推進全仰賴表演者的一言一行。然而,以聲音向觀眾闡述動態的行為始終有其限制,而布袋戲偶的加入確實讓角色更為生動。也使觀眾更能一窺劇中世界的樣貌。不同於落語以言語所勾勒的想像,偶戲的加入使想像終於落地化為可視的情節,適度地調節了敘事節奏。

個人認為,以檢視小品的角度審視《狡兔三哭》,確實能感受到團隊們在改編與創新方面所下的功夫,亦有些環節起了娛樂效果——風潮正熱的時事梗還是冷颼颼的尷尬幽默皆有可能不小心戳中笑點。少數的美中不足之處在於節奏的編排,我好奇若是割捨較為平淡的段子,作品可否更為輕盈和連貫?在日本江戶時期,落語的功能本在博君一笑,如同大眾娛樂般人人可得。回到現今,《狡兔三哭》其小規模的製作和不強加說教的風格,只求輕鬆一下的特質,確實和落語精神呼應成趣。

《狡兔三哭》

演出|不貳偶劇
時間|2023/02/24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臺灣觀眾而言,落語並非常見的表演藝術,加之主要故事內容亦非大眾熟悉的日本童話與神話,因此要如何「在地」,則形成另種考驗。
4月
10
2023
所謂的「跨界合作」並非首次,這已是繼2020跨2021年《戴開成落語:寶船浮世》(鄰人製作)、2022年《三人成唬》(不貳偶劇)後,布袋戲師郭建甫、落語家戴開成(開樂亭凡笑)與繪師方志偉(方尾)三人組合的第三次演出⋯⋯
3月
08
2023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