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一下,有何不可!《狡兔三哭》
3月
08
2023
狡兔三哭(不貳偶劇提供/攝影芥末影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5次瀏覽

文 洪郁媗(專案評論人)

《狡兔三哭》為由不貳偶劇、落語家戴開成與繪師方志偉結合偶戲、落語和繪畫所帶來的小品。去年,此組跨界團隊配合「虎年」的主題而創作《三人成唬》的新創落語,今年則延續生肖主題,以「兔子」為主角,並以日本民間童話、謠曲為參照,擷取兔子在不同故事中所展現的面相,展現出不同於靈動、乖巧的白兔形象。對台灣觀眾而言,落語不算上熟悉的表演形式,對落語的認識多半來自日式影劇、漫畫作品,但是或許正因落語文化並非源於在地,較少非正統不可的硬性限制和規矩的想像,反之能以更為開闊的胸懷欣賞新編落語和在地創作所構成的作品。

在本次演出五個相互關聯,以兔子為主角的落語中,各個故事中兔子的狀態和其所遭遇的事件可對應到取材的神話,如剝皮的兔子對應到的〈因幡之白兔〉以及從〈咔嚓咔嚓山〉中提煉並改編的老夫妻、兔子與狸貓三者間的角色關係。創作團隊為了故事的連貫與趣味,在原先較為平淡的故事中加入時事梗、諧音梗和一些異想天開的無釐頭元素,甚至在段落之間的串場讓繪師身著印有「老屁孩」的衣服,一本正經地拋出帶點尷尬和冷幽默的「胡說八道」,增添另種微妙的滋味。然而,有些段子似乎顯得太過刻意和重複,使得笑點有些牽強。前三個段落中,這些段子的出現不免使敘事節奏偏慢,在串接兔子的過往經歷和受老夫婦幫助的環節銜接上略顯拖沓,也使結尾試圖將故事線收攏的段落和最後的反轉顯得倉促。


狡兔三哭(不貳偶劇提供/攝影芥末影像)

儘管劇情的編排上仍可見斧鑿的痕跡,但落語、戲偶與插畫三者匯融所激盪而成的巧思卻截長補短、相互輔助,為原先較為單薄的情節增添了由不同媒材帶來的可看性。觀眾透過落語家的表情、聲音變化與上半身的肢體語言進入那由兔子為了渡河而贈耳予鱷魚的世界,角色變換和劇情推進全仰賴表演者的一言一行。然而,以聲音向觀眾闡述動態的行為始終有其限制,而布袋戲偶的加入確實讓角色更為生動。也使觀眾更能一窺劇中世界的樣貌。不同於落語以言語所勾勒的想像,偶戲的加入使想像終於落地化為可視的情節,適度地調節了敘事節奏。

個人認為,以檢視小品的角度審視《狡兔三哭》,確實能感受到團隊們在改編與創新方面所下的功夫,亦有些環節起了娛樂效果——風潮正熱的時事梗還是冷颼颼的尷尬幽默皆有可能不小心戳中笑點。少數的美中不足之處在於節奏的編排,我好奇若是割捨較為平淡的段子,作品可否更為輕盈和連貫?在日本江戶時期,落語的功能本在博君一笑,如同大眾娛樂般人人可得。回到現今,《狡兔三哭》其小規模的製作和不強加說教的風格,只求輕鬆一下的特質,確實和落語精神呼應成趣。

《狡兔三哭》

演出|不貳偶劇
時間|2023/02/24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二樓藝文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對臺灣觀眾而言,落語並非常見的表演藝術,加之主要故事內容亦非大眾熟悉的日本童話與神話,因此要如何「在地」,則形成另種考驗。
4月
10
2023
所謂的「跨界合作」並非首次,這已是繼2020跨2021年《戴開成落語:寶船浮世》(鄰人製作)、2022年《三人成唬》(不貳偶劇)後,布袋戲師郭建甫、落語家戴開成(開樂亭凡笑)與繪師方志偉(方尾)三人組合的第三次演出⋯⋯
3月
08
2023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