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音樂漫遊各地的旅人《森林漫遊-二胡擊樂跨界二人組》
5月
09
2019
森林漫遊-二胡擊樂跨界二人組(雲樹雅集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7次瀏覽
王亭又(高中教師)

在友人的推薦下,首次來到塩旅社聆賞表演,此次演出是沙龍音樂會,由雲樹雅集主辦。雲樹雅集創立於2014年,名字源於杜甫的「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樂團主要是致力於跨界、即興的創作。於我所熟悉的國樂演奏,更增添了些多元與趣味。各在台北、台中、雲林、高雄等地巡演,我所參與的是高雄場。

整場演出由王瀅絜與張幼欣兩位音樂家所串綰。

首先演出的是二胡名曲《空山鳥語》,以胡琴模擬鳥鳴,來詮釋王維「空山不見人,但問人語響」的情境。擊樂的運用使得曲子更有現代感,最後的水鳥笛更有點睛之效。

《二胡旅程》則是以四首曲子,用音樂來描繪各地不同的風情。開頭由手鼓與二胡交織出新疆的景色,塔什庫爾干的陽光熱情而艷麗;接著雲南的曲調將我們帶到了西南邊境,人們正歡舞歌唱;隨即是江南的春色,木魚以及響銅樂器點綴著柔情溫婉的謳歌;最後熟悉的阿美族舞曲,在躍動的鼓聲下,更宛如置身於豐年祭的現場。

《遇見非洲》與《木琴的迴響》以擊樂家張幼欣為主,由於演奏家是原住民,因此在音樂上運用了許多傳統的古調及相關素材。《遇見非洲》是使用了迦納原住民的《祈雨歌》,並串聯泰雅的《歡樂歌》,演出配合著二胡的旋律加上觀眾共同唱著《歡樂歌》,音樂的兼容也因此完成。《木琴的迴響》先以獵首笛蒼茫的旋律揭幕,太魯閣木琴與二胡相互唱和,最後在鼓聲與二胡演奏家引領全體觀眾的跳著傳統舞蹈下結束,演奏與聆者的連結也愈加緊密。

上半場的音樂以改編居多,下半場則是創新與即興為主。《神秘之舞》是胡琴與手鼓、鈴鼓的對唱,音樂家訴說著在國外學習音樂的歷程,曲子展現出樂者的閱歷以及豐饒。接著是由二胡、擊樂與澳洲古樂器didgeridoo的即興。負責演出didgeridoo的大恭,也是野漫空間的負責人。初聞didgeridoo的聲響大為驚奇,如此廣袤無垠的聲響,很適合出現於太空之中。三者以樂器彼此對話,各自展現自己又彼此相應相和,實在是印證了「得意已忘言」的情境,使人不由得在在感到驚豔。演出結束音樂已然成章,使人低迴。最後則是熱情奔放的《賽馬》作結,完成了一個美好的夜晚。

一直以來,我都以聆賞傳統戲曲與國樂較多。欣賞完此次演出,讓人不禁驚嘆原來國樂有如此的延展性,跨界音樂是如此有趣。在音樂家精湛技藝的展現,使人更期待嗣後的發展會有如何的成果。雖然仍有白璧微瑕之處,如小空間展演易被干擾,或如無法觀賞到細部的演奏過程,但與觀眾的互動,無論是在《遇見非洲》的呼應或《木琴的迴響》大家一起跳的舞步,都使得音樂不再只是靜態,更有了動態的回饋。雲樹未來音樂的樣貌與風采相信會有更多知音能夠共賞。

《森林漫遊-二胡擊樂跨界二人組》

演出|雲樹雅集(王瀅絜、張幼欣)、大恭
時間|2019/04/28 19:30
地點|高雄塩旅大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