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影像很難,但他們做到了《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
6月
20
2023
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96次瀏覽

文 陳盈帆(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張可揚於實驗劇場推出的《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我認為重點創作方法有二,一是探討移植他人的感官經驗到自身,會引發怎樣的表演,二是試圖改變表演及觀賞的感官排序,將視覺往後挪,將觸覺、聽覺往前移。為了好好做到後者,他採取了令人信服的手段,混合盲眼人及明眼人共同創作。合情合理地,除了舞台上的明盲融合,觀眾席間也提供口述影像(Audio Description)以邀請更多元的觀眾進入這個作品。

如何討論舞蹈口述影像?

口述影像做的好或不夠好,就資格論而言,我身為明眼人掉入了不合格評論的位階。【1】我可以討論的是口述影像意義上的偏離。就「完全翻譯」的不可能性而言,偏離是必然的,值得討論的是偏離的程度,由近到遠依序為「翻譯、再現、創作表現」,以及口述舞蹈相比口述電影、戲劇的區別性。【2】 

當口述翻譯舞蹈,不同於A語言體系與B語言體系之間的轉換,它是視覺符號體系/動作符號體系與A語言體系之間的轉換。口述將影像的意義,透過語言符號轉述時,雖然假設口述者應盡量轉述意義(翻譯),不去建構意義(再現),但因舞蹈的文本架構、語法和語義往往非線性,不像電影或戲劇仰賴客觀單一/多重文本,所以必含主觀解讀。 

再者,就動作符號及動作語義上,舞蹈作品特質為形式與內容共時並存的流動影像,使意義無法只靠轉述定格畫面而言盡。動作需要時間,動作包含質地,動作隱喻藏在A動作與B動作的順序之間,所以建構意義的「再現」成為口述舞蹈的必要。 

例如此作口述提及「一名身材嬌小的舞者,伸展四肢」,這樣的客觀描述算是翻譯。不過,整句話「一名身材嬌小的舞者,伸展四肢,向外探索……」【3】,便建構了意義,算是再現。語言符號說明了伸展是為探索,不是為了伸懶腰或其他原因。這樣的翻譯與再現並置在此作不斷出現。 

而舞蹈作品的口述也不太可能像電影口述一般,只在對白之間的「空檔」去補充盲眼人看不了的地方。此作探討子題接連發生,台上常有兩組以上表演者,口述幾乎沒有中斷,觀眾因此難保自行體會的空間。不過,此作沒有口述「創作表現」推測意義的情形。 

當轉述遇上畫面外的言外之意,翻譯、再現、創作表現的層次交替展現畫面外的形式、內容情節鋪陳、敘事觀點位置。不過,本次的口述由戲劇顧問王昱程及編舞家張可揚完成【4】,因此較貼近創作者,消除了第三方翻譯者需推測意義的解讀困境。 

同時,口述影像轉述故事本身,同時又轉述作品如何說這個故事,所造成的雙重文本,等於提供了創作者另一種表達「內在文本」的途徑,所以,也為明眼人觀眾提供了非常多創作端的觀點。

他們找到許多共同的基礎

欲理解他人的內在文本,靠的是「心像」(mental image)。【5】創作者(發訊者)與觀眾(受訊者)之間的心像產出包含差異,但或許為了觀眾詮釋的自由,此作在圖像符號、敘事空間轉換之間,偶爾將意義鎖得很緊,偶爾又放得過鬆。例如,相對於地面上的泡泡紙多次被比喻,空中垂放的牛皮紙和泡泡紙,各段落意義卻未受情節說明。例如,當表演者們舉起發光的交通錐,投影出模糊文字,口述影像即刻給予觀眾明確意義,E是empowerment,T是togetherness,I是illumination,使還未辨識字樣的我失去了想像elephant、Taiwan、impaired等等意義的機會。 

另外有趣的是,局部段落含口白,幾處口述影像對「抗爭」的轉述多為「翻譯」少有「再現」,似乎將這個核心心像的意義留給觀眾去推敲。例如,中正紀念堂、百合花、太陽花的圖像符號配上口白,以台灣的政治脈絡沒有別的解釋空間。不過設想於異地,前後文提及的高舉拳頭、交通錐、旗幟,除了抗爭的意義,也可能組合成勝利、施工、罷工、場邊應援等等意義。這些心像差異的留白與明說,正是創作者需作出決斷之處。若非口述影像的雙重文本,我很可能會忽視了抗爭這個核心,而專注在其他主題概念。 

最終,無論是動作符號或語言符號,其與心像的關係,由於觸覺、聽覺、體感等知覺能力不同,致使盲眼人和明眼人認知不同,但這正是兩種人共同創作的創意破口。它協助了雙方找尋習以為常的符號,何為可突破之處,未來有望協助雙方從已使用與未使用的動作語法規則裡,寫出屬於該作品的語法。《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找出許多盲明的共同基礎作為主題發展的領域,他們的探索相當默契,這樣的可貴無庸置疑。 


註解 

1、口述影像做的好或不夠好,就資格論而言,我身為明眼人掉入了不符合合格評論的位階。不過由於身心障評論人才尚不充分,目前只好暫由已存的評論人來僭越。我只能持續呼籲更多的少數族群加入評論寫作,使多元族群之間找到共同基礎。 
2、趙雅麗(2002)。〈口述影像研究:語言世界的秘密後花園〉,《中華傳播學刊》,(二),145–183。 
3、「一名身材嬌小的舞者,伸展四肢,向外探索」的引用是憑記憶,待製作團隊確認。
4、引用節目單,口述影像撰稿:王昱程、張可揚,口述影像現場播音:賴思穎,觸覺導聆道具設計:彭宇弘。首演場有極少數小場景因事件繁多,導致口述傳達先於動作,但因段落節奏的緊張,能理解即便臨場調換描述順序也難避免不符畫面的情形。 
5、心像(mental image)是心理透過知覺運作出來的影像,與外在世界不盡相符。對於抽象詞彙,個體差異更大。 

《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

演出|張可揚
時間|2023/06/1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