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的技藝與蕭邦作品的兩種面向《反田恭平首度來台鋼琴獨奏會》
1月
12
2024
反田恭平首度來台鋼琴獨奏會宣傳照(鵬博藝術提供/攝影S.Ohsugi)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30次瀏覽

文 顏采騰(2023年度駐站評論人)

斬獲第十八屆蕭邦鋼琴大賽銀獎的兩年之後,反田恭平(Kyohei Sorita)終於來臺舉辦獨奏會,排出了整場的蕭邦作品。上半場全為當年的參賽曲目,下半場則是經典的四首敘事曲(Ballades),其中只有《F大調第二號敘事曲》曾在比賽中現身,對樂迷來說交織著熟悉與未知。令人驚喜的是,經過了兩年,他的核心魅力絲毫未減,琴音卻更添了幾分自適灑脫,超克了大賽時的風格與拘束。

要說反田有一項當年賴以致勝、並不斷延續至今的技藝,我想是他「修辭」(rhetoric)的詮釋技巧。若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那麼樂譜就像是一張充滿空白與間隙的講稿,等待著朗讀者/演奏者的想像、填補以及實現。而這正是反田的專擅之處:他從未照本宣科地演奏,而總是進行深刻的思考及佈局,賦予樂曲充分的張力及層次感。更重要的是,現場的他散發著能言善辯、熱情堅定的氣場,更直接地說是一種不帶遲疑、充滿自信的演奏方式,這更加強了他詮釋的說服力,也是轉播無法呈現的魅力。

在開場的《第六號波蘭舞曲「英雄」》(用此曲開場而非壓軸實在罕見),他巧妙地先以溫潤柔和的方式彈奏首次主題,而後再逐回強化力道與厚度,中段則衝勁十足地彈奏固定低音(Ostinato),讓這首曲子少見地兼具輕柔質地與刺激感。在下半場的諸首敘事曲,尤其如《第一號敘事曲》的最緩板開頭與淒美的第二主題、《第二號敘事曲》及《第三號敘事曲》的幾個主題導奏等,都能聽到他精巧而充滿畫面感的處理。

而和「修辭」的技藝相輔相成的,則是他如指揮樂團般的豐富音色。在上半場充滿細小動機的《馬厝卡風輪旋曲》(Op. 5)、安可曲的兩首練習曲等,尤其能夠聽到他以音色修飾樂句;而像是作曲家本人編有管弦樂配器的《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Op. 22),更可以聽到反田彈出銅管號角、樂團齊奏般的壯闊聲響。特別的是,這些音色使用並非是單純地揮灑想像力,也並非單純的炫技,而是紮實地增強著樂曲的層次感,化作詮釋修辭的一部分。如果說蕭邦本人的管弦樂法常被詬病為貧弱且技法不成熟,那麼反田恰恰證明了,這些樂曲裡藏有多麼豐富的器樂色彩。

提到蕭邦,這裡也許可以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這種修飾的、思考的、琢磨的詮釋方法,是否適合蕭邦的作品?他能夠充分展現蕭邦音樂的性格嗎?若撇除大賽名次的佐證,單憑此次的表現而論,個人認為是一半一半,而這和上下半場曲目的作品特性有關。不論是輪旋曲、波蘭舞曲或是圓舞曲,這些曲種大多個性歡愉光明,結構相對簡單且邏輯單一連貫,即使有多個旋律主題,也多呈現為界線分明的不同樂段(例如似三段體的《波蘭舞曲「英雄」》,或二段式的《流暢的行板與華麗的大波蘭舞曲》)。相比之下,敘事曲則顯得悲喜交加,有著奏鳴曲般的主題交織及複雜發展,是多種邏輯的推演與不同個性旋律的爭鬥,更別說其中強烈的故事性了。前後兩種不同的樂曲構成,也因而容許著、甚至要求著不同的詮釋路徑。

另一方面,反田擅長的「修辭」方法,作為一種自圓其說的、自信的、雄辯的詮釋方式,私以為更適合於連貫性強、樂曲個性較為單一的作品,也就是上半場的各首小品及舞曲。而到了下半場的敘事曲,他雖然也能完善地打磨單一主題樂段,但遇到跨越不同段落或主題間的對話衝突時,就相對地失去說服力了。這也許就能解釋,除了鋼琴家在下半場演奏前脫去了皮鞋,還有什麼原因造成了上下半場的顯著差異以及不同迴響。至於要說路線相近,但更能做到敘事曲全作整合的例子,同屆評審之二的鋼琴家凱納(Kevin Kenner)或帕萊奇內(Piotr Paleczny)的錄音也許值得參考。

毋寧說,上述種種更屬於是選曲的,而不是演奏者的問題,畢竟每個音樂家都有自身的長處、弱項以及個性,更重要的是強化自身長才,而不是因樂曲而磨鈍了自己。至於「進步」這件事,其實也是這場音樂會的動人之處——如果去聽他大賽以前的錄音,會發現他的觸鍵生硬貧乏,僅僅經過數年他卻像是獲得了豐厚的音色寶庫;而在賽事當中,他還疲於猜測評審品味,顯得苦行且拘束,今年的他卻能進入自在灑脫的心境,以更高的視野為作品鋪排佈局。如此的成長曲線無疑是驚人的。也許有少數人更偏愛大賽時期的反田,甚至在這場演出後自稱「脫粉」,但你我無法否認的是,他正朝向著一個更自我圓熟、更「真」的境界。成為一個大賽獲勝者而後超越這個身分,這正是一個音樂家、一個藝術家真正該做的事。

《反田恭平首度來台鋼琴獨奏會》

演出|反田恭平
時間|2023/12/2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