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來蕭瑟處《王爺飯》
12月
28
2021
王爺飯(真快樂掌中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13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王爺飯》原訂於今年(2021年)5月14日演出,就在前三日,全國疫情警戒升至第二級,室內外場館開始限制人數,於是《王爺飯》便一路順延到12月才恢復售票演出。做戲人都說「王爺飯真黏」,這是對戲神的虔誠,也是離不開戲台的吸引力,百轉千回後,總是又攸轉回戲台上。在疫情期間,許多戲班與演員只能自謀生路,即便經歷了許多風霜,疫情趨緩後,大家又紛紛回到戲班,或許也應證了——「王爺飯真黏」。

戲如人生,真快樂掌中劇團的《王爺飯》也同樣歷經波折才重回舞台,戲中戲班的酸甜苦澀,呼應著現實中的景況。《王爺飯》在主題的處理上,沒有訴諸悲情或怨天尤人,像是一個歷經滄桑的長者緩緩地道著過往,內心瞭然而淡泊無求。

戲的開場由一個小男孩帶著手電筒照著一座小彩樓,彩樓的影子映在右側戲台帆布上,外部是戲台的影,內部則透著戲班團員的影,主演向其他操偶師說戲,安排著今日演出戲碼。在虛實相映的戲台上,象徵著觀眾平日不常見的戲後台,條紋帆布是一般外臺戲棚常見的搭建設施,帆布覆蓋之處是演員準備區,它看似開放又不全然開放,好奇者總是繞至後台從空隙間窺探演員,得見又不得見的觀看體驗,如同劇中觀眾只能見到演員的影子在虛實之間窺探並想像著。而說戲部份,則鉤勒出外臺說戲之景,外臺演出多為幕表戲,主要由說戲先生安排主演與故事情節等作活戲,這也是與一般「文化場」演出差異之處。

王爺飯(真快樂掌中劇團提供)

真快樂掌中劇團近幾年在劇場演出的「文化場」帶動了當代布袋戲的新美學,探索並嘗試了布袋戲進入劇場空間的運用,諸如《孟婆.湯》或《一丈青》都具有相當成熟的手法,也讓人看到布袋戲新的可能。前兩齣戲皆以女性為主體,《孟婆.湯》是女性命運的流轉,以眼淚化為遺忘的孟婆湯,《一丈青》則是以劇團第一代女主演江賜美為故事主角,講述女主演在艱困年代衝州撞府的演戲人生。《王爺飯》則以一位女操偶師阿真回到戲班幫忙「二手」(助演)作為「王爺飯真黏」的象徵角色,故事至此,原以為如同《一丈青》聚焦於女主演江賜美的人生,然情節發展實以戲班為主體,帶出另一層生命體悟。

劇中用幾個段落訴說戲班在演外臺戲的過程中,與廟方、請主建立起不同程度的關係,或有如開場時的阿福伯,在演出前便先送上戲金和金孫的油飯,象徵著彼此請僱的信任與友好關係;亦有做完戲後,廟方與請主皆不見蹤影,挨餓的團員只好向土地公擲筊帶回麵龜順便填充肚子。外臺演出難以控制的難測風雲亦時常打亂演出節奏,沒有怨懟,在風雨過後放晴之際,仍舊感謝神的保佑。如此酸甜苦辣的戲班人生,用阿嬤江賜美的畫外音作為一種心靈的寬慰,要他們忘掉種種不愉快,撫癒的畫外音猶如從未現身的戲神,《王爺飯》本意雖是訴說戲神對戲班的護佑,然不在場的神,並不顯其神蹟,而是藉由戲班的資深演師帶出宗教寬懷的高度。最後一幕阿嬤本尊現身,邀同戲班團員一同吃飯,此時分不清是人或神將大家的心黏在一起,如同民間俗諺「也著神,也著人」,帶出了溫暖平實的厚度。

如同前文提及,本劇像是一個歷經風霜的長者用平淡的口吻與心境訴說過往,因此表現在戲中,沒有過多的波折來加強戲劇性,此一主線整體而言是平淡的。幸而戲中戲的方式平衡了此種平淡,其以劍俠戲《飛劍英雄傳—兄妹復仇記》連貫每一個戲班衝州撞府的過程,每一次劇情推展猶如一個點,藉由戲中戲連接起這些散落的歲月。劇中大量使用外台戲常見的演出手法與元素,例如金光飛劍、圓盤、螢光色的骷髏飛舞,以及萬骨魔王現身時、竄出舞台框架驚嚇於觀眾的魔手,外臺戲的華麗熱鬧,反襯著戲班人生的平淡口吻。此外,阿真此一角色也擔負起女歌手角色,戰後布袋戲曾風行的女歌手伴唱制度,在女主角出場時透過歌曲表現角色情緒,劇中部份採用傳統曲調〔倒拖船〕、〔流水〕與〔福祿陰調〕,也有流行曲,阿真穿上華麗秀服,主演和助演在旁伴舞,為戲調劑冷熱,同時也帶出女歌手的伴唱歲月。

近年來,演繹戲班故事的作品不在少數,或有從戲班歷史映照臺灣布袋戲的發展歷程,如長義閣掌中劇團《掌中家書.朱一貴》,或有講述戲班傳承的衝突與困頓,如義興閣掌中劇團《情─掌中家族》。《王爺飯》不談傳承、不談大歷史敘事,它模糊、拭去劇團的歷史,讓其化約為一般戲班的眾生相(僅隱約地以女助演角色扣合劇團第一代女主演江賜美),突出戲班凝聚團結的情感層次,用一種寬厚的心態回首點點足跡,在每一場散戲後,才是情感發酵的開始。

《王爺飯》

演出|真快樂掌中劇團
時間|2021/12/18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操作這組槓桿,被犧牲的不只是傳統的功夫基底與日新又新,對基進變革的嚮往也隨之被遺忘,只剩下個人主義的小革命。於是,越是解構英雄的生產機制,毫不弔詭地,其界定的所謂「革命」就越是形似而神非。
9月
16
2025
《嘉慶君夢遊臺灣》確實觸碰到有趣的問題意識:為什麼臺灣人一再重演皇帝遊臺的故事?電視的重播如何塑造我們的文化記憶?但在具體舞台表現上,卻陷入形式上的重複與單調。當跨界的結果是壓抑了歌仔戲的能量、模糊了劇場的敘事力,那麼夢工場所期待的「讓戲曲被看見」就未必能真正實現。
9月
16
2025
儘管演員們馬不停蹄宛如極限運動般忙碌演繹,就已經累到全身濕透,但身為觀眾還是忍不住期待,是否能看見這個故事主軸更深層的驚喜?
9月
16
2025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