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黑暗行走《要說的都在這裡-馬華文學劇場》
5月
05
2015
台北,今夜我跟你睡(黃志勇 攝,窮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45次瀏覽
林子策(東華大學華文所碩三)

當自稱「無國籍詩人」木焱的詩交由蔡晴丞(台)和高俊耀(馬)編導之後,會交織出如何對話的可能?

正如策展人吳思鋒所筆「因著一馬一台的創作組合,將讓我們看到每個詮釋背後的創作者視野」[1],同一批演員、同一位詩人的兩首詩、先後在同一個空間上演。蔡晴丞抓緊〈Goodnight, Taipei〉詩中臺北的地理座標為中心,將詩中「我跟你睡,因為/路上行人對我陌生/捕捉不到一張熟悉的臉孔/你說的寂寞,我懂」的「寂寞」詮釋為鄉愁,輻射出異鄉人的認同焦慮、同化與涵化,對照在地人包袱、尊嚴和失根的相同困境。蔡晴丞並不止步於此。打開齊東詩舍的門扉,直通戶外的草皮,演員們輪流自報家門「我不是馬來西亞人、我是高雄人、我是萬華人、我是台南人、我是三峽人」立刻推翻先前所扮演的身分,「馬台的二元對立」不復存在,又剩下了什麼?先前文本的演繹和詮釋,在演員衝出去以後隨即被解構、卻無法重組、互文又相互消融。演員們在草皮上不斷奔跑、舉手高呼「我在這裡」、以肉身相擁或拉扯來撞擊彼此的存在,以各語宣示「我是一個人」來為此劇畫上句點。

高俊耀編導《我是一件活著的作品》劇名之中的「readymade」不禁聯想到達達主義中的「現成物」,透過「選擇」將詩文本放置在戲劇藝術的脈絡之中,進而賦予其意義。此命名不但呼應了木焱詩中「我是一件尷尬的作品/不斷地打噴嚏/咳嗽來掩飾我做人地不足」的後設手法,更進一步將「詩的語言」以在黑板上書寫文字(語言的符碼)、身穿黑色雨衣的霸權隱喻與五位透明雨衣的文字受者、由繁至簡的中文字、粉筆灰作文字屍骸等等的意義詮釋,展現得淋漓盡致。將觀眾和演員隔開的一扇扇玻璃門扉,而室外的各種聲音(寫黑板、擦黑板、演員的聲音、環境音等等)藉由收音器和喇叭同步傳輸到室內,不止,甚至加以噪音化、混音處理,勢必將語音陌生化,好讓觀眾可以重新檢視詩/失語為何。門扉打開,演員直面地將聲音充斥於觀眾席之中,耳邊傳來《莎韻之鐘》的日文與中文版本之中,嵌入馬來西亞國歌的片段。語言的權力與日常就像一把雙面刃,既賴以生存又殺人於無形。

蔡晴丞以詩人的地理移動詮釋認同的矛盾;高俊耀則是借詩人的詩作思索語言的關係。

註釋

1、摘自節目DM〈為何「馬華文學劇場」?為何「要說的都在這裡」?〉

《要說的都在這裡-馬華文學劇場》

演出|窮劇場
時間|2015/05/02 19:30
地點|齊東詩舍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詩或詩背後的故事,總像一條懸在身份邊境的線,吊掛著零碎的詩語……但,身體的張力卻始終凝聚著碎裂的詩句。現實或已在這碎裂的凝聚中崩裂、瓦解或等待重構;當我們這樣理解詩劇場裡的這兩件作品,會是一種介入式的視線。(鍾喬)
5月
04
2015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