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樂手和爵士樂《雪莉.梅里卡萊&臺北DIVA爵士大樂隊》
10月
22
2024
雪莉.梅里卡萊&臺北DIVA爵士大樂隊(ONYX Jazz Club提供/攝影高詩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9次瀏覽

文 孫秀蕙(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回顧歷史,早期活躍於美國爵士表演圈的女性歌手雖然很多,但真正知名的演奏者卻極少,就算日後能發展出獨樹一幟的風格,也多以鋼琴家為主,例如Lillian Hardin Armstrong、Mary Lou Williams和Marian McPartland等。紀錄片導演Judy Chaikin曾以《樂團的女孩們》(The Girls in the Band)一片講述1930年代美國女性爵士演奏者的奮鬥過程。多虧這些才華橫溢的前輩努力不懈,長期對抗性別和種族歧視問題,女性爵士樂手在表演圈的能見度才能提升,逐漸發展成今日的多元風貌。

直到今日,爵士表演圈的女性鼓手依然不多,此次來臺灣演出的雪莉.梅里卡萊(Sherrie Maricle)是其中之一。她不但是一位優秀的爵士鼓手、傑出的音樂教育家,更是對抗性別歧視的鬥士。就像她的音樂前輩一樣,今年六十一歲的雪莉.梅里卡萊在小學四年級時就遇到了性別歧視的問題;她被告知女生不能學習小號。然而,這並沒有影響她的決心,特別是在看過爵士鼓王Buddy Rich的演奏後,她排除萬難,學習打鼓,終於成為一位傑出的爵士鼓手。


雪莉.梅里卡萊&臺北DIVA爵士大樂隊(ONYX Jazz Club提供/攝影高詩傑)

1990年代開始,雪莉.梅里卡萊帶領紐約的全女子爵士大樂團“The DIVA Jazz Orchestra”,陸續推出重要作品。透過她的努力,這個全由女性團員組成的大樂團,陸續孕育出Claire Daly、Ingrid Jensen、Anat Cohen等傑出的爵士演奏家。此次雪莉.梅里卡萊來到臺灣,領導由十七位本地女性爵士樂手組成「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透過演奏紐約The DIVA Jazz Orchestra的曲目,共同打造一場氣勢磅礡、爆發力強的音樂會。

「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以一首名為“Heart”的曲子開場。這首曲子出自1955年的百老匯音樂劇Damn Yankees,原本是一首流行曲,經過改編之後,變成精神抖擻的大樂團作品。搭配舒適的搖擺節拍,管樂合奏吹出優美的和聲,讓現場聽眾的精神為之一振,接續其後的管樂手輪流獨奏,洋溢著青春活力的演奏是本作的聆聽亮點。


雪莉.梅里卡萊&臺北DIVA爵士大樂隊(ONYX Jazz Club提供/攝影高詩傑)

延續向百老匯致敬的精神,大樂團演奏的第二首曲子是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中的“The Man I Love”,經過重新編曲之後的大樂團演奏版和原作大相逕庭;陸荃的貝斯獨奏作為起頭,接著她和樂團管樂組進行對話,演奏內容令人想起融合古典元素的「第三流派」(The Third Stream),和前一首曲子的風格截然不同,是很有創意的改編。

整場演出最富挑戰性的表演,是「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向爵士女歌手艾拉.費茲潔拉(Ella Fitzgerald)致敬的組曲,五首歌謠依序為:“The Object of My Affection”、“How High the Moon“、“Stompin’ at the Savoy”、“A Tisket, A Tasket”,以及“Oh, Lady Be Good”。此時歌手林瑀婕加入演出陣容,在鋼琴手烏野薰的伴奏中,娓娓道來艾拉.費茲潔拉成為歌手的故事,然後進入“The Object of My Affection”的演唱,接續其後的是優美的管樂合奏,帶出“How High the Moon”的旋律。從“Stompin’ at the Savoy”開始,整組大樂團開始快樂搖擺,到“Oh, Lady Be Good”時進入高潮。所有的樂器在林瑀婕演唱主旋律之後,一起跟著無字詞的即興演唱(scatting)的旋律演奏。


雪莉.梅里卡萊&臺北DIVA爵士大樂隊(ONYX Jazz Club提供/攝影高詩傑)

“Oh, Lady Be Good”是艾拉.費茲潔拉的招牌歌,透過出神入化的技巧,她成功地讓歌唱與樂器演奏融為一體,建立了自己在歌壇上獨一無二的地位。The Diva Jazz Orchestra “30” Live at Dizzy’s Club專輯收錄了紐約“The DIVA Jazz Orchestra”根據Tommy Newsom編曲的致敬組曲現場演出,而「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也是按照Tommy Newsom的譜來演奏的。或許是場地、音控等因素,林瑀婕的演唱難以凸顯,而整體來說,大樂團的演奏默契仍有進步空間。

另外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奏曲是“Airmail Special”。它像是時光機器,回顧了歷史上重要的爵士樂風格,有一種向傳統致敬,展望未來的味道。一開始樂團合奏的速度很快,反映的是二次戰後的咆勃樂精神,而個別樂手的即興演奏也很賣力,想要表達那個時代的激昂感。接下來,樂團進入1960年後期盛行的放克風格,暗示當時新的音樂──搖滾──即將來臨。最後,雪莉.梅里卡萊以技驚四座的鼓技為演出劃下句點。


雪莉.梅里卡萊&臺北DIVA爵士大樂隊(ONYX Jazz Club提供/攝影高詩傑)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對於所有還在成長的大樂團來說,如何駕馭「速度」永遠都是一大挑戰。對於年輕的女性樂手而言,如何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培養足夠的自信,是未來在表演舞台上發揮自我的關鍵。

《雪莉.梅里卡萊&臺北DIVA爵士大樂隊》

演出|歌手:林瑀婕;薩克斯風:楊曉恩、徐千雅、張家齊、楊雨晴、詹雯涵;長號:藍介彤、侯佳伶、謝蓉慧;小號、林宣彣、邵思妤、邱冠茵、李廷芳、田京云;低音提琴:陸荃;吉他:陳昱潔;鋼琴:烏野薰、鼓手:雪莉.梅里卡萊(Sherrie Maricle)
時間|2024/10/11 19:00
地點|ONYX Jazz Club 奧尼斯爵士俱樂部 (臺北市康定路19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若對照團隊宣稱的「讓故事不再凝止於船難時刻」,本作恰恰陷入另一種凝視困境:當所有藝術手段都服務於「重現」而非「重構」,當形式實驗壓倒敘事深度,歷史記憶反而被禁錮在當代劇場的美學裝置中。
5月
13
2025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