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樂手和爵士樂《雪莉.梅里卡萊&臺北DIVA爵士大樂隊》
10月
22
2024
雪莉.梅里卡萊&臺北DIVA爵士大樂隊(ONYX Jazz Club提供/攝影高詩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7次瀏覽

文 孫秀蕙(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回顧歷史,早期活躍於美國爵士表演圈的女性歌手雖然很多,但真正知名的演奏者卻極少,就算日後能發展出獨樹一幟的風格,也多以鋼琴家為主,例如Lillian Hardin Armstrong、Mary Lou Williams和Marian McPartland等。紀錄片導演Judy Chaikin曾以《樂團的女孩們》(The Girls in the Band)一片講述1930年代美國女性爵士演奏者的奮鬥過程。多虧這些才華橫溢的前輩努力不懈,長期對抗性別和種族歧視問題,女性爵士樂手在表演圈的能見度才能提升,逐漸發展成今日的多元風貌。

直到今日,爵士表演圈的女性鼓手依然不多,此次來臺灣演出的雪莉.梅里卡萊(Sherrie Maricle)是其中之一。她不但是一位優秀的爵士鼓手、傑出的音樂教育家,更是對抗性別歧視的鬥士。就像她的音樂前輩一樣,今年六十一歲的雪莉.梅里卡萊在小學四年級時就遇到了性別歧視的問題;她被告知女生不能學習小號。然而,這並沒有影響她的決心,特別是在看過爵士鼓王Buddy Rich的演奏後,她排除萬難,學習打鼓,終於成為一位傑出的爵士鼓手。


雪莉.梅里卡萊&臺北DIVA爵士大樂隊(ONYX Jazz Club提供/攝影高詩傑)

1990年代開始,雪莉.梅里卡萊帶領紐約的全女子爵士大樂團“The DIVA Jazz Orchestra”,陸續推出重要作品。透過她的努力,這個全由女性團員組成的大樂團,陸續孕育出Claire Daly、Ingrid Jensen、Anat Cohen等傑出的爵士演奏家。此次雪莉.梅里卡萊來到臺灣,領導由十七位本地女性爵士樂手組成「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透過演奏紐約The DIVA Jazz Orchestra的曲目,共同打造一場氣勢磅礡、爆發力強的音樂會。

「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以一首名為“Heart”的曲子開場。這首曲子出自1955年的百老匯音樂劇Damn Yankees,原本是一首流行曲,經過改編之後,變成精神抖擻的大樂團作品。搭配舒適的搖擺節拍,管樂合奏吹出優美的和聲,讓現場聽眾的精神為之一振,接續其後的管樂手輪流獨奏,洋溢著青春活力的演奏是本作的聆聽亮點。


雪莉.梅里卡萊&臺北DIVA爵士大樂隊(ONYX Jazz Club提供/攝影高詩傑)

延續向百老匯致敬的精神,大樂團演奏的第二首曲子是音樂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中的“The Man I Love”,經過重新編曲之後的大樂團演奏版和原作大相逕庭;陸荃的貝斯獨奏作為起頭,接著她和樂團管樂組進行對話,演奏內容令人想起融合古典元素的「第三流派」(The Third Stream),和前一首曲子的風格截然不同,是很有創意的改編。

整場演出最富挑戰性的表演,是「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向爵士女歌手艾拉.費茲潔拉(Ella Fitzgerald)致敬的組曲,五首歌謠依序為:“The Object of My Affection”、“How High the Moon“、“Stompin’ at the Savoy”、“A Tisket, A Tasket”,以及“Oh, Lady Be Good”。此時歌手林瑀婕加入演出陣容,在鋼琴手烏野薰的伴奏中,娓娓道來艾拉.費茲潔拉成為歌手的故事,然後進入“The Object of My Affection”的演唱,接續其後的是優美的管樂合奏,帶出“How High the Moon”的旋律。從“Stompin’ at the Savoy”開始,整組大樂團開始快樂搖擺,到“Oh, Lady Be Good”時進入高潮。所有的樂器在林瑀婕演唱主旋律之後,一起跟著無字詞的即興演唱(scatting)的旋律演奏。


雪莉.梅里卡萊&臺北DIVA爵士大樂隊(ONYX Jazz Club提供/攝影高詩傑)

“Oh, Lady Be Good”是艾拉.費茲潔拉的招牌歌,透過出神入化的技巧,她成功地讓歌唱與樂器演奏融為一體,建立了自己在歌壇上獨一無二的地位。The Diva Jazz Orchestra “30” Live at Dizzy’s Club專輯收錄了紐約“The DIVA Jazz Orchestra”根據Tommy Newsom編曲的致敬組曲現場演出,而「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也是按照Tommy Newsom的譜來演奏的。或許是場地、音控等因素,林瑀婕的演唱難以凸顯,而整體來說,大樂團的演奏默契仍有進步空間。

另外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奏曲是“Airmail Special”。它像是時光機器,回顧了歷史上重要的爵士樂風格,有一種向傳統致敬,展望未來的味道。一開始樂團合奏的速度很快,反映的是二次戰後的咆勃樂精神,而個別樂手的即興演奏也很賣力,想要表達那個時代的激昂感。接下來,樂團進入1960年後期盛行的放克風格,暗示當時新的音樂──搖滾──即將來臨。最後,雪莉.梅里卡萊以技驚四座的鼓技為演出劃下句點。


雪莉.梅里卡萊&臺北DIVA爵士大樂隊(ONYX Jazz Club提供/攝影高詩傑)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對於所有還在成長的大樂團來說,如何駕馭「速度」永遠都是一大挑戰。對於年輕的女性樂手而言,如何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培養足夠的自信,是未來在表演舞台上發揮自我的關鍵。

《雪莉.梅里卡萊&臺北DIVA爵士大樂隊》

演出|歌手:林瑀婕;薩克斯風:楊曉恩、徐千雅、張家齊、楊雨晴、詹雯涵;長號:藍介彤、侯佳伶、謝蓉慧;小號、林宣彣、邵思妤、邱冠茵、李廷芳、田京云;低音提琴:陸荃;吉他:陳昱潔;鋼琴:烏野薰、鼓手:雪莉.梅里卡萊(Sherrie Maricle)
時間|2024/10/11 19:00
地點|ONYX Jazz Club 奧尼斯爵士俱樂部 (臺北市康定路19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