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層堆疊的是煙、水、沙,還是《墨》?
6月
21
2023
墨(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顏翠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3次瀏覽

文 彭梓宜(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

舞者們身著黑色表演服豎立於舞台之上,在傾倒的片刻宛如書法家提筆之際,男舞者將手抬起的同時,影像出現一道墨痕,正是文字藝術家董陽孜的作品《無聲的樂章》。舞者肢體與影像設計相互搭配,在一點、一撇、一捺之間細膩流暢的轉換,此片段比起領略筆墨之美,更像是展現書法家的謹慎與沈穩。編舞家黃翊此次作品《墨》與音像藝術家黑川良一和文字藝術家董陽孜共同合作,舞蹈和音樂兩者不同的領域,將書法線條拆解再重新建構,以身體揮灑著傳統和當代藝術交織下的曼妙,讀出有別以往的筆墨之美。

舞台前方出現兩座熟悉的身影,是《黃翊與庫卡》的機器人,編者家黃翊揚言,「庫卡」是他的另一個象徵,他將靈魂注入機器人當中,機器手臂書寫下的墨痕,是黃翊對書法的理解和想像,也是傳統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連結。一位舞者負責將斷續、不完整的訊號接起,在多樣繁複的線條呈現下,出現一道乾淨明確的長形直線,放置此段落中尤其顯眼,直線是書法中少見的筆觸,正是董陽孜特地為《墨》所創造的線條,也帶出作品中簡潔卻充滿挑戰性的風格與情緒。

《墨》當中以大量的獨舞和雙人舞組成,動作元素使用圓為出發點,整個過程行雲如流水般的於舞台呈現,好似磨墨完成的硯台,如此圓潤飽滿,舞者清晰的軌跡運行和明確的動力運作,舉手投足間創造著一幅幅歷久彌新的山水畫作。其中,一位身著長裙的女舞者,每每出場都能轉換作品氛圍,動作質地與其餘舞者帶有些微反差,在圓的基礎上更顯細碎和柔軟,沈靜安穩的狀態在女舞者舞動過後,頓時響起劇烈的鼓聲,電子樂也帶動作品來到最高潮之片段,反之,原先奔放的情緒在女舞者獨舞過後,又漸漸回到最初靜謐的感受,如同調停者般的角色設定,令觀者眼前為之一亮。

精細的影像設計,是《墨》當中相當重要的組成,將舞台幻化成筆墨的大型展覽秀,肆意的在紙上噴灑、揮舞,創造著筆墨、沙漏、水痕和煙塵之意象,時而如同風沙般飛入,時而又像漣漪般地向外擴散,一來一往之中感受到傳統和科技的時空正在不斷交替。這些意象也轉換成肢體動作,分散於作品中不同段落。例如:身著長裙的女舞者如同煙塵般稍縱即逝的存在、雙人舞中大幅度於地面畫圓、拖行的畫面像是水痕的印記、女舞者飄逸散落的黑髮好似筆墨之象徵、開場輕輕揮動手部的獨舞者像是翻轉沙漏的關鍵人物。

影像過程中毫無文字的出現,也許正是因為除去文字的陳述,少了主觀、直覺和批判,整部作品有著中性的風格,進而產生更多可能性和想像空間。將影像線索對比肢體展現也許就能明白,編舞家黃翊於《墨》之中,試圖尋找的精粹樣貌,透過《無聲的樂章》中海量的筆墨線條和舞者純淨的肢體,重複圓的定律並延伸出不同形式,一層一層抽絲剝繭再加以堆疊,演出結束後對筆墨的深厚想像和理解,於觀者心中形成一縷煙、一道水、一層沙久久揮之不去的存在。

《墨》

演出|黃翊工作室+
時間|2023/06/17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臺灣舞蹈界終始瀰漫西方霸權與中國魂影。雲門曾回歸對中國的文化懷緬,而黃翊之作則愈朝去(國族)政治化。然,其藝術是否等同走向個人原子式的自由主義?
7月
26
2023
我們真正能期待皮諾丘變為一個小男孩嗎?機器人可脫離被制約而擁有一顆心嗎?科幻小說家為機器人訂立了三大定律
6月
27
2023
當庫卡機器人是以仿擬人類手臂的形式設計與運行,用以擔負肉身所不能及的精準,那麼在此時空中存有的,到底是精準運行的器具?或是追求極致完美的意識?亦或根本是擁有追尋「藝」之境界意識的「器」?
6月
19
2023
更重要的,透過空間變體來架構議題時空的同時,TAI身體劇場也以舞蹈肢體加以回應從日治以來不同殖民政體如何改變原住民族的(勞動)身體,更形辯證。
11月
23
2023
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在有距離的、安全的狀態下感受真實世界裡正在發生的事,藉由想像,讓人類能夠同理遠方的苦難。
11月
22
2023
在《波》的身體動態上,除保有雲門既有的太極導引骨盆啟動、武術內功的下盤穩固,亦加入了popping、機械舞等街舞的元素,整體動作姿態更為快速、流變,線條更加綿長,沒有收束的動作。
11月
13
2023
莊國鑫住民舞蹈劇場《∞-無限循環》的極簡韻律,其底蘊是由阿美族的精神性概念出發
11月
08
2023
蔡博丞在《深深》裡頭試圖找到一種虛無主義式的破壞,並且重新建立起一個浪漫主義的詩意空間,如同他在前導影片中提及的光、勇氣等名詞,使其反轉《浮花》水平面意象的世界觀,是一種帶有水性與浮力的蔡式深淵。
10月
31
2023
筆者認為《重》的編創動機,基本上就是要為《偽》對於觀眾的底線試探,進行收尾與收拾殘局的。
10月
31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