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音樂劇《熱帶天使》探討回看歷史的表現手法
5月
15
2023
熱帶天使(SML樂劇創製提供/攝影林政億Terry)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79次瀏覽

文 廖詳郁(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

一進到劇場,舞台上的隧道設計呈現在眼前,仿佛準備帶領觀眾走入時光的長廊,回看過往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故事從1979年中美斷交開始,透過主角林逸平的女兒詢問過往歷史、詢問自己到底是誰,〈在1940s〉歌曲響起,舞台屏幕升起,那些曾活在1940年代的小人物們,彷彿又活著回來,訴說他們曾發生過的故事。

我們生活、成長在這片土地上,但對自身的歷史文化了解到底有多少?音樂劇《熱帶天使》源於陳千武的小說《獵女犯》,故事聚焦在三對戀人身上:臺籍日本兵林逸平與慰安婦賴莎琳、日本軍官松永與慰安所媽媽桑安子、臺籍日本兵吉本與慰安婦雪子。透過大時代底下小人物的悲喜故事,帶領觀眾回到1940年代,重新觀看那些離現在的我們有些遙遠的歷史。

二戰時期,日本推行皇民化運動,劇中呈現出學生們被要求不能說臺語,必須說國語;改名換姓變成日本名,主角林逸平透過〈時代袂當改變我的名〉唱出自己不願失去身為台灣人的認同與尊嚴,要記住自己原本的名字、自己是臺灣人。大日本帝國在戰爭後期,招募臺灣人成為「特別志願兵」到南洋作戰,林逸平為了幫妹妹籌措醫藥費,主動加入軍隊。

在南洋的場景裡,舞台設計運用了投影布幕呈現南洋熱帶島嶼的佈景、放置南洋風格的茅草屋,以及運用蟲鳥叫聲呈現南洋風情。而燈光方面則多用四邊形,呈現出日本帝國的強勢軍國主義,也呼應了林逸平所唱「我底死,埋在南洋,忘記帶回來⋯⋯一場戰爭,一刀割開,我的人生,到底佇佗位?」

在南洋,林逸平遇見了同樣說著閩南語的慰安婦賴莎琳,兩人因為共同的語言結緣,成為彼此在無情戰火中的慰藉。林逸平不願與日軍同流合污,賴莎琳不願成為任人玩弄的玩具,但身處在大時代當中,他們都只是很微小的存在,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

二戰結束,臺灣人不再被日本統治,林逸平與賴莎琳卻被迫分離,為了毀滅證據,日本軍官下令燒掉慰安所並切腹自盡,死傷無數。而林逸平回到台灣,在老年時成為作家,將這段故事寫下。在1970年代,臺灣退出聯合國、與美國斷交,成為國際孤兒,臺灣人對於自身認同產生懷疑之時,讓劇中女兒安琪知道他過往在南洋發生的故事。

這齣戲提及日本的皇民化政策、二戰時派遣臺籍志願兵到南洋作戰、把無辜少女抓來被迫成為慰安婦、1923年日本的關東大地震、1979年中美斷交臺灣孤立無援的狀況。謝幕時所唱「我開始,你繼續,我們歌聲不會停。」讓我有很深的觸動,歷史之所以是歷史,是因為它已成為過去、無法改變,但活著的人可以做的是從中了解過去並反省。只要這些故事有人說、有人寫下,那麼那些逝去的人,就永遠都活在你我心中。

《熱帶天使》

演出|SML樂劇創製
時間|2023/05/05 19: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獵女犯〉雖然篇幅不大,但內容繁複,改編確實不易。《熱帶天使》以〈獵女犯〉為主要取材,但做了相當程度的改編(與原創的加入),其中最主要的改動,是拉出林逸平與賴莎琳情感的主線,將兩人塑造成為一對亂世之中、生死與共的愛侶⋯⋯
8月
09
2023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