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莫忘來時路《紅塵觀音─夜琴郎》
11月
04
2019
紅塵觀音―夜琴郎(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660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紅塵觀音―夜琴郎》為尚和歌仔戲劇團推出的二十五週年年度大戲,係根據2013年製作的中型演出《觀音老母》所改編。《觀音老母》的故事起源可追溯自《南海普陀山傳奇異聞錄》中〈反穿衣倒踏鞋觀音老母〉一則,2005年佛光人間衛視臺推出觀音經典劇集,《觀音老母》即為其中一齣電視劇劇集。【1】

傳奇故事原型為一忤逆屠夫,四處尋訪活觀音,觀音化身老和尚點化之,謂活觀音已在家中等候,反穿衣、倒踏鞋者即是。屠夫母親聽聞兒子返家,驚恐於素日之忤逆,一時情急反穿衣、倒踏鞋,此時屠夫始悔悟母親即為活觀音。而尚和歌仔戲劇團演出之《觀音老母》則與電視劇版本皆是屠夫因一場大火喪妻後,因誤會而忤逆啞母,又為救孩兒而尋訪活觀音──二者在傳奇異聞基礎上增添戲肉,例如加入尋訪活觀音之動機,使情節更為合情合理。

尚和歌仔戲劇團將《觀音老母》改編、擴大製作為《紅塵觀音─夜琴郎》,除了維持《觀音老母》基本故事架構外,又加入妙善成道故事。故事中,金大順為尋找藥草醫治兒子招福之腳傷,前往訪求活觀音。為加強戲劇衝突,又設定一反派角色婆提國師戕害妙善與金大順。在金大順迷途知返的設定下,其經歷國師所害、卻又出手搭救形似之趙權,並謹守五戒不殺生、甘願將盤纏用盡買下賣魚女之魚群;同時,又穿越至妙莊古國協助妙善成道。妙善不願出嫁一心求道,國王將妙善囚禁白雀寺、又放火燒之。妙善為觀音所救,更以德報怨,以手與眼醫治父親、父親痛心疾首而悔悟。金大順在一場賽觀音中自省懺悔以求見活觀音,觀音點化活觀音已在家中,大順返家始知母親即為活觀音。此時妙善成道指點,大順為其前世「正法明如來」。

若說《觀音老母》著重於金大順悔悟孝道的他渡,《紅塵觀音─夜琴郎》則將敘事焦點轉移至大順尋回本根以及妙善的成道。金大順透過時光之輪回到妙莊古國以成就妙善,兩人互相成就的故事亦帶有大迦葉與妙賢夫妻共修的影子。妙善與夜琴郎看似互相成就的二人,於故事最後揭露夜琴郎為妙善之前世,如此渡人亦是渡己。

紅塵觀音―夜琴郎(尚和歌仔戲劇團提供)

此次舞台投影以插畫圖像轉換場景並帶有隱喻,例如一棵大樹的圖像隨著劇情推衍,樹的圖像慢慢往根部移動,此為尋找「本根」之意涵。金大順因喪妻誤會母親、產生嗔恨之心,逐漸迷失善良本根。回到妙莊古國成就前世之自我,如同尋回本根。除了大樹圖像之隱喻,舞台上時光之輪的推動亦是一大亮點。在石窟觀音的示現下,金大順得以透過時光之輪穿越時空。船擺渡於異時空之間,除了空間上的連結,也連結了前世與今生。此外,「船」為佛教中具有「渡」之意象,佛教以此岸與彼岸作為迷與悟之兩岸,故觀音救渡眾生又有「倒駕慈航」之說──金大順透過船的擺渡以及一次次的考驗逐漸尋回本根、到達覺悟之彼岸。

在這條欲望之河上,無頭船夫與有頭船夫為此趟航行之擺渡者、亦同時如妄念般糾纏著,那首節奏強烈的搖船曲《時光之輪》貫串整部戲──「切莫返頭,所以無頭。」有頭船夫懇求金大順為之砍頭。在前往普陀山時巧遇大風浪,大順驚見過世之妻如雪,如雪為之開示,希望他化解對母親的誤會,並唱道:「感情無非一字渡,此去莫忘來時路。」有頭的擺渡船夫此時已無頭。如此,斷絕妄念、無法返頭可視為有頭變無頭的隱喻。然而在故事最後,觀音點破金大順為妙善之前世,並與有頭船夫共乘船,為倒駕慈航之化,無頭又變有頭,猶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的三重境界,斷求妄念之後,回首自己的前世,是洞察世事後的本根。

相較於尚和歌仔戲劇團前幾部禪風製作,多以佛教仙佛或高僧為故事主題,此次以屠夫金大順之悔悟與成道為主軸,凸顯凡人亦可入聖的入世情懷;因此,「紅塵觀音」意指於紅塵中修行成道者。只是觀音言大順為前世之我「正法明如來」,似乎又拉開了與凡人的距離,回到「僧佛傳」的調性。

並且,部份內在邏輯也在概念預設中被忽略。金大順出門尋藥草前,母親將琴遞給大順,大順憤怒追打母親,何以決定順從母親帶著琴出門呢?琴之於金大順,是由於其唱六字箴言得見前世,因此又名「夜琴郎」。只是一名屠夫帶琴出門,用意為何?於劇中缺乏合理交待。似乎背上琴後,金大順便自動轉換為夜琴郎,不再是原本的屠夫,突如其來的身分轉換,削弱了大徹大悟的衝突性。

原《觀音老母》為觀音化身老和尚點化,此劇為金大順於石窟中見觀音,經觀音點化。可理解此劇以觀音故事為核心,因此突出觀音一角;然而大順既見觀音,又何須向觀音求見活觀音?另一個問題是,時光之輪穿梭在異時空,由於兩個時空缺乏明顯區隔,亦使人產生時空混淆,此時究竟是觀音示現的幻境或真實?如今是穿越古國或當下?經歷的一切究竟只是一場夢境或是如實體會過的生命?在石窟中,觀音說要賜大順一夢使其看見自己,那麼何時才是夢醒之時?凡此種種,戲劇的內部邏輯仍有待梳理。以勸善教化的主題而言,戲的情感仍是飽滿的,金大順對母親的悔悟相當動人,在戲尾很容易因母子情感的表現而淡忘戲劇邏輯的不完善。但是如何避免概念先行而忽略細部處理,應該是此部戲的問題所在。

尚和歌仔戲劇團於二十五週年推出《紅塵觀音─夜琴郎》,可視為過去作品的總結,於《觀音老母》的劇情上增添以觀音為主體的禪風製作;時光之輪穿越時空的概念運用也見於《不負如來不負卿》一劇。同時,其作品也保持著強烈的視覺效果與豐富的音樂曲調,猶如一場歌舞盛會,擺脫禪風予人沉悶或淡雅的既定印象。可知尚和歌仔戲劇團透過濃墨重彩的戲劇風格宣揚佛理與孝道,同時也帶來視覺與聽覺的娛樂性。或可說,「此去莫忘來時路」不僅是金大順悟道的過程,也是尚和歌仔戲劇團的回望與總結。


註釋

1、關於《觀音老母》電視劇集之內容及研究可參考林淑媛一文。林淑媛:〈佛光人間衛視觀音經典劇場的敘事分析與宗教意義〉,《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期(2007年9月),頁1-28。

《紅塵觀音─夜琴郎》

演出|尚和歌仔戲劇團
時間|2019/10/20 14: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