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劇場的文化障礙與創傷再現《九面芙烈達》
9月
09
2014
九面芙烈達(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1次瀏覽
葉根泉(專案評論人)

台北藝術節自三年前開始,結合國際藝術家跨文化合作的模式,引介國外藝術家與台灣表演團體共同創作。《九面芙烈達》即是英國導演菲立普.薩瑞立(Phillip Zarrilli)、編劇凱特.歐萊莉(Kaite O'reilly),與台灣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合作,莫比斯團員又來自馬來西亞、香港、台灣。這樣跨文化合作的優點在於擴展創作的新視野,引介不同文化的創作觀點到台灣,不僅讓觀眾觀看到耳目一新的表演,這樣的合作模式也藉此帶動劇場質地的改變,雖無法在一次二次表演中看到成果,但播下的種子,令人期待在日後會是以何種樣貌發展出來;缺點在於這樣跨國跨文化的合作,很難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立即可以融洽無礙、配對成功!有時是因為命題的限制:由台北藝術節藝術總監耿一偉發想的題目,讓合作的國際創作者完成,如德國編導凱文.瑞特貝克(Kevin Rittberger)與身聲劇場合作《目連拯救母親大地》。這樣的難度在於對於陌生題材的消化吸收,需要一段時日,更何況還要跨越文化的藩籬,與合作的異文化演員溝通,需要更多時間的沈澱,最後出來的效果有限;另一種即是搬演既有的劇本,只是將原作的編導找來台灣,將他們原有的訓練方法與工作模式,帶給在地的創作者。如此的工作方式看似更為省節時間與人力,但轉嫁翻譯的過程,所有細節因人的質地而有所改換,亦是另一種面對的問題與功課。

以《九面芙烈達》為例,劇作家歐萊莉以己身弱視身障的體驗,設身處地代換墨西哥女畫家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身心多次創傷的視角,來檢視拼貼這位被歐萊莉視為「身心障礙者的聖像」(a disability icon)一生的歷程。歐萊莉在一次演講中,針對西方身心障礙劇場的歷史演變,做了概論式的說明。【1】她強調在英文裡,會以disability與impairment 來形容身心障礙。但前者有其社會文化價值的侷促,後者則著重於身體、心靈的損傷。disability即是社會怎樣看待身心障礙者的標籤,有其背後的意識型態、社會價值體系,將身心障礙者視為「他者」(them, not us),排拒於主流團體之外,並將所謂不正常的人來作為正常人的對比,這樣的情況極需被矯正過來。但在對抗偏差的主流價值與意識型態的同時,不可諱言追求自我主體的認同與建立,亦會面對是否會過度膨脹、渲染強化身心障礙者主觀價值,認為舞台上身心障礙者角色應由真正身心障礙者來演出,才能真正表達身心障礙者所感受體悟的生命經驗。這樣的排他性,不也正是主流價值用以對待身心障礙者所行之事,過猶不及或矯枉過正,都需要更細緻的審視與覺察。

就像此次的劇本,歐萊莉以其細膩、詩意般的感受與觀察,非常細節地去描述芙烈達生命階段中所面對的挫折、創傷、憂鬱、苦悶。這樣的細緻入微實令人感覺到,如無相同生命歷練的傷痛,難以再現揭示如此內在瘡疤的傷口。但問題在於歐萊莉給予大量的資訊:神話、政治宣言、時尚雜誌、食譜等素材,運用大量的語言英文、西班牙、馬雅語的轉換,在演員快速的唸白一閃而過,有如劃破天際的流星,一下要讓觀眾消化實在吃不消!劇中許多片段是因芙烈達的畫作所觸動的情感與對應,但不知是否因畫作版權的問題,無法在舞台上投影出芙烈達的原作,來作為演員在舞台上諧擬畫作的對照。少了這樣的互涉文本(inter-textuality)的參照,即使對芙烈達畫作熟悉的觀眾,也很難在腦海中快速翻閱記憶中的印象,來比對出當下舞台所凝視、暫停的姿態到底是哪一幅畫?這是此次舞台上最失策的執行效果。

導演薩瑞立強調「身心合一」的跨文化演技:即重視「pre-acting」──演出前準備工夫的重要性,運用太極、武術卡拉里帕亞特(kalarippayattu)、瑜珈等身體技術作為演員的工夫實踐,「回歸丹田/核心、從五感出發」為訓練基礎的核心。但在此次的表演由於是走「敘事性劇場」(epic theater)的路線:運用大段獨白、旁白、對話、歌隊來做為劇情推展的說明與心情感受。因此,重語言敘述而輕身體運用。雖然這樣的形式,亦可驗證薩瑞立的表演方法是重核心意識,而放掉更多外在技術,但演員內在質量的改變,亦非一朝一夕即可達成。更由於此次注重在敘述聲音的表現,更暴露幾位演員口語上的嚴重缺失:非常八股套式的舞台腔。這種舞台腔歷經五O年代,隨國民政府來台延續大陸話劇的傳統形式,至今仍陰魂不散、潛藏在舞台聲音表演裡頭,觀眾也被洗腦慣性認為演舞台劇就應該是如此既不口語、又矯揉造作的說話方式。莫比斯圓環此次找來的女角都有很厲害的外功技巧,但一到說話都破了功,明顯聽出演員內在與敘述表現之間的斷裂鴻溝。

有時思忖是否是因為語言的隔閡,這在外國導演與台灣演員合作的案例中,一直存在舞台腔的問題。例如法籍導演法蘭克.迪麥可(Franck Dimech)台法合作的作品,亦存在相同的情況。是否由於外國導演均不諳中文,都是運用聽覺來判準聲音的高低起伏、音樂律動,因此,如此八股制式的舞台腔愈形嚴重!就像在《九面芙烈達》諸多敘述聲裡頭,我對張藝生以其母語廣東話唸劇本的詩句最有感覺,認為無論在聲調與情感表達上最為妥貼。但同時也不免質疑是否是因自己不懂廣東話,所以才會以帶有投射的玫瑰色情懷來判斷,說不定真正聽懂文句表達音律聲韻的人,不這麼認為,可能和這些外國導演的認知上產生差距是相同道理。因此,往後有此跨文化國際合作的舞台作品,建議主辦單位應特別注意,如何拉近舞台語言轉譯與聲音落差的距離,才不至於讓這樣難得的經驗,在轉譯的過程中,造成聲音變換意義的流失,並且更可以藉此機會,重新定義台灣現代劇場舞台聲音的本質,與聲音美學的重新建構。

註釋

1、凱特.歐萊莉(Kaite O'reilly)2014年8月5日19:00,於大稻埕戲苑802教室,演講《西方劇場之藝術與文化障礙與損傷再現》。

《九面芙烈達》

演出|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香港話劇團
時間|2014/09/05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