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命編織的美麗謊言《走在鋼索上》
7月
13
2015
走在鋼索上(臺北兒童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82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兒童劇要說故事,但說的故事,若不只是故事,還能觸動兒童心理狀態的象徵,使他們心中的意識圖像開始產生變化,進而幫助他們釋放他們情緒內在驅力(drive)衝突時,這樣的故事我們就可以說它具有療癒效果。

在兒童的生長經驗中,由於一直處於被大人馴化、教化的身體建構,進而期待他們走向成熟社會化;然而,大人這麼理所當然的教養認知,也往往忽略了還孩子做孩子的權利,忘了真切看見他們表達喜怒哀懼的種種需要,而急著用大人的眼光與標準,將他們的情緒表達需要壓制下來了。比方孩子傷心、受挫、委屈時候的哭泣,不但不給撫慰,男孩更常被要求:「不准哭!」或「男生不要那麼愛哭!」又如孩子承受恐懼時,得到的回應常常是:「沒什麼好怕的!」或「你要勇敢!」如果我們大人願意多花點心思,先別急著去壓抑不平靜狀態下的孩子,將會更清楚透澈地看見孩子情緒內在之流需要被疏通往何處流去。

我先岔開《走在鋼索上》這齣戲本身,會談論兒童心理需求,其實還是扣住這齣戲中的題旨延展的。《走在鋼索上》敘說死亡,不可否認仍有許多家長老師,乃至兒童劇場工作者,依然認為是兒童不宜的議題。但這是大人自我意識的受限,卻要孩子也跟著自縛在一個看似安全卻保守的繭裡,我們是要讓每個孩子都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古墓派嗎?兒童作為一個體生命,既然是生命,生命的死生循環無可避免要去面對。就算不去看個體自我,那麼其他生命的存在,一樣會去看見他的欣榮與衰亡啊!

死亡不是不能談,而是要看創作者如何談。也唯有坦然、理性、平靜面對這議題,我們才能學習到更從容安定於當下,珍惜生命擁有,這是我們要教給孩子體驗很重要的生命課題不是嗎?所以像《走在鋼索上》這樣的兒童劇,願意正視此常在的生命課題,我是欣然樂見的。

然後我們來看看這齣戲如何說故事。就表現形式而言,採用了動畫與偶戲融合演出,在當代劇場此手法已不算新鮮,所幸這齣戲的動畫沒有喧賓奪主,恰如其分的與偶戲交錯疊合,推演著故事演進。例如戲中爺爺帶孫女埃思梅去海邊,幾個浪花拍打沙灘的鏡頭之後,回到偶戲,埃思梅央求爺爺背她,爺爺做了,但爺爺說埃思梅長大了快背不動,開玩笑要換埃思梅背爺爺,埃思梅也答應,結果卻連抱都抱不動爺爺。操作爺爺和埃思梅的偶師,完全把祖孫倆人身體接觸那種親密相近真切呈現,呼吸與情感流動在劇場內令人低迴沉吟不已,若光靠動畫持續描繪情感力道恐怕有所不足。

埃思梅總是在夏天暑假來爺爺家度假,但奶奶今年不在了,埃思梅問起,爺爺總是迂迴的編造美麗謊言,一會說她去一個很遠很安定的地方旅行,一會說她跟一個馬戲團去看表演。埃思梅不停問為什麼,她想知道奶奶為何獨自前往?她想知道爺爺何時可以帶她去?爺爺的態度就是曖昧猶疑不說破,也不拒絕,這種態度就像走在鋼索上,需要一直保持戰戰兢兢,每一句話都說得危危顫顫,小心翼翼。戲中埃思梅看起來是一個極有教養、端莊乖巧可愛的女孩,雖然無法再見到奶奶,也去不到爺爺編造的地方,但她小小的心靈似乎一直感覺奶奶仍在。小小的箱型舞台是爺爺的家,那小小的黑箱世界也是埃思梅的心靈世界投射,在暗中,點有溫暖的微光,所以埃思梅沒有那麼傷悲,或憤怒奶奶不在爺爺又不帶她去找奶奶。

有一場埃思梅睡不著的戲,她爬起來要爺爺說故事給她聽,要像以前奶奶給她說故事那樣。只見爺爺不慌不忙,慢慢走到埃思梅床邊,摸摸她頭髮、摟摟她肩膀,每一個細膩的動作,都讓人專注屏息,著迷於偶戲既真實又夢幻的表現特質。

故事最後,動畫影像停格在埃思梅畫的一張畫,畫中有爺爺、奶奶和她三人甜蜜和樂的樣子,畫被貼在冰箱上,冰箱旁則是一個瓦斯爐正在煮水,水壺水已沸騰,冒著蒸氣熱煙。一切都是無聲,很安靜、很抒情,卻雋永有味的畫面。

其實整齣戲至此故事描述都很抒情平靜,毫無跌宕起伏的轉變,可是看見水之沸騰,為何我們情感能跟著波動起伏呢?我想是因為在那些生活物件中,使我們看見情感的溫度,聯繫著記憶,未曾散去消逝,如同克蕾兒.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書中所言:「家屋除了是日常生活的功能環境(functional settings)之外,還容納著記憶的收藏品。物件、圖畫、家具、海報、裝飾品——這一切都使我們憶起生命中重要的人、地點、階段、經驗以及價值。」這段話可說是這齣戲最好的註腳了。

至於爺爺的謊言最後是否被戳破了,留下的想像空間頗耐人尋味。倘若那張畫代表埃思梅知道真相後的想念,那表示她的思念也有了宣洩;相反的,若爺爺還是沒告知真相,可是從埃思梅和爺爺互動的點點滴滴,以及尾聲那個恬淡又幸福的畫面所昭示,我相信埃思梅他日知道奶奶過世後,悲傷也能得到療癒的。

《走在鋼索上》

演出|智利多布雷劇團
時間|2015/07/11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