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命編織的美麗謊言《走在鋼索上》
7月
13
2015
走在鋼索上(臺北兒童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95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兒童劇要說故事,但說的故事,若不只是故事,還能觸動兒童心理狀態的象徵,使他們心中的意識圖像開始產生變化,進而幫助他們釋放他們情緒內在驅力(drive)衝突時,這樣的故事我們就可以說它具有療癒效果。

在兒童的生長經驗中,由於一直處於被大人馴化、教化的身體建構,進而期待他們走向成熟社會化;然而,大人這麼理所當然的教養認知,也往往忽略了還孩子做孩子的權利,忘了真切看見他們表達喜怒哀懼的種種需要,而急著用大人的眼光與標準,將他們的情緒表達需要壓制下來了。比方孩子傷心、受挫、委屈時候的哭泣,不但不給撫慰,男孩更常被要求:「不准哭!」或「男生不要那麼愛哭!」又如孩子承受恐懼時,得到的回應常常是:「沒什麼好怕的!」或「你要勇敢!」如果我們大人願意多花點心思,先別急著去壓抑不平靜狀態下的孩子,將會更清楚透澈地看見孩子情緒內在之流需要被疏通往何處流去。

我先岔開《走在鋼索上》這齣戲本身,會談論兒童心理需求,其實還是扣住這齣戲中的題旨延展的。《走在鋼索上》敘說死亡,不可否認仍有許多家長老師,乃至兒童劇場工作者,依然認為是兒童不宜的議題。但這是大人自我意識的受限,卻要孩子也跟著自縛在一個看似安全卻保守的繭裡,我們是要讓每個孩子都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古墓派嗎?兒童作為一個體生命,既然是生命,生命的死生循環無可避免要去面對。就算不去看個體自我,那麼其他生命的存在,一樣會去看見他的欣榮與衰亡啊!

死亡不是不能談,而是要看創作者如何談。也唯有坦然、理性、平靜面對這議題,我們才能學習到更從容安定於當下,珍惜生命擁有,這是我們要教給孩子體驗很重要的生命課題不是嗎?所以像《走在鋼索上》這樣的兒童劇,願意正視此常在的生命課題,我是欣然樂見的。

然後我們來看看這齣戲如何說故事。就表現形式而言,採用了動畫與偶戲融合演出,在當代劇場此手法已不算新鮮,所幸這齣戲的動畫沒有喧賓奪主,恰如其分的與偶戲交錯疊合,推演著故事演進。例如戲中爺爺帶孫女埃思梅去海邊,幾個浪花拍打沙灘的鏡頭之後,回到偶戲,埃思梅央求爺爺背她,爺爺做了,但爺爺說埃思梅長大了快背不動,開玩笑要換埃思梅背爺爺,埃思梅也答應,結果卻連抱都抱不動爺爺。操作爺爺和埃思梅的偶師,完全把祖孫倆人身體接觸那種親密相近真切呈現,呼吸與情感流動在劇場內令人低迴沉吟不已,若光靠動畫持續描繪情感力道恐怕有所不足。

埃思梅總是在夏天暑假來爺爺家度假,但奶奶今年不在了,埃思梅問起,爺爺總是迂迴的編造美麗謊言,一會說她去一個很遠很安定的地方旅行,一會說她跟一個馬戲團去看表演。埃思梅不停問為什麼,她想知道奶奶為何獨自前往?她想知道爺爺何時可以帶她去?爺爺的態度就是曖昧猶疑不說破,也不拒絕,這種態度就像走在鋼索上,需要一直保持戰戰兢兢,每一句話都說得危危顫顫,小心翼翼。戲中埃思梅看起來是一個極有教養、端莊乖巧可愛的女孩,雖然無法再見到奶奶,也去不到爺爺編造的地方,但她小小的心靈似乎一直感覺奶奶仍在。小小的箱型舞台是爺爺的家,那小小的黑箱世界也是埃思梅的心靈世界投射,在暗中,點有溫暖的微光,所以埃思梅沒有那麼傷悲,或憤怒奶奶不在爺爺又不帶她去找奶奶。

有一場埃思梅睡不著的戲,她爬起來要爺爺說故事給她聽,要像以前奶奶給她說故事那樣。只見爺爺不慌不忙,慢慢走到埃思梅床邊,摸摸她頭髮、摟摟她肩膀,每一個細膩的動作,都讓人專注屏息,著迷於偶戲既真實又夢幻的表現特質。

故事最後,動畫影像停格在埃思梅畫的一張畫,畫中有爺爺、奶奶和她三人甜蜜和樂的樣子,畫被貼在冰箱上,冰箱旁則是一個瓦斯爐正在煮水,水壺水已沸騰,冒著蒸氣熱煙。一切都是無聲,很安靜、很抒情,卻雋永有味的畫面。

其實整齣戲至此故事描述都很抒情平靜,毫無跌宕起伏的轉變,可是看見水之沸騰,為何我們情感能跟著波動起伏呢?我想是因為在那些生活物件中,使我們看見情感的溫度,聯繫著記憶,未曾散去消逝,如同克蕾兒.馬可斯(Clare Cooper Marcus)《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書中所言:「家屋除了是日常生活的功能環境(functional settings)之外,還容納著記憶的收藏品。物件、圖畫、家具、海報、裝飾品——這一切都使我們憶起生命中重要的人、地點、階段、經驗以及價值。」這段話可說是這齣戲最好的註腳了。

至於爺爺的謊言最後是否被戳破了,留下的想像空間頗耐人尋味。倘若那張畫代表埃思梅知道真相後的想念,那表示她的思念也有了宣洩;相反的,若爺爺還是沒告知真相,可是從埃思梅和爺爺互動的點點滴滴,以及尾聲那個恬淡又幸福的畫面所昭示,我相信埃思梅他日知道奶奶過世後,悲傷也能得到療癒的。

《走在鋼索上》

演出|智利多布雷劇團
時間|2015/07/11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