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拆解與重構戲曲肢體線條?《分身:身體實驗#1》
12月
30
2020
分身:身體實驗#1(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河床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3次瀏覽
蘇恆毅(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當觀者已然習慣傳統戲曲是將肢體、音樂、曲文、唱腔等多種演出要素整合而成的表演藝術時,對於演員的表演,自然也會直覺地以「戲從演員身上來」此一角度來觀看整場演出,並視所有要素為不可分割的整體。

但這樣的習慣,反而成為導演郭文泰的疑惑與挑戰──帶著距離欣賞傳統戲曲,使熟悉的戲曲程式陌生化,從而使傳統戲曲在陌生化的實驗當中開啟不同的可能性。於是試圖從線條、光線、動作等形式,解構戲曲的表演程式。

《分身:身體實驗#1》的演出創作概念,不僅是當代流行娛樂中構築出的孿生主題想像,在日常生活中,對於雙胞胎的相同外表之外的其他相似與相異的想像,亦非罕見──因為孿生子的存在,總難免勾起人的好奇。於是,其選用攣生兄弟間的探索互動,不僅是對彼此身心、同時也是對表演藝術的探索與探問。

以身體線條而言,馮文星、文亮兄弟融會老生、武生與丑的身段於默劇中,除了展現戲曲身段外,由於脫離了故事敘事,反而使肢體動作回到基礎的紮靠與雜技上,且經由表現速度的變化,展現出男性身體在行動與肌肉上的陽剛特徵。而這些肢體活動與默劇結合,使兩人的互動成為帶有詼諧趣味的對照探索。至於在這當中的服飾,可以如第一幕的以領帶代替髯口、或如第二幕以武生行頭出場;而不論是何種運用,服飾終仍回歸到肢體線條上,成為展現身體多種樣態的配件,並非是身分提示的象徵。

而陽剛身體之外,游育歆以女舞者之姿進入兩人之間,柔美的曲線則有中和陽剛身體的效用,使肢體活動在光影變化的搭配上,產生更多元的表現。女性的出現,也同時開啟了《分身:身體實驗#1》潛在的敘事內容:擁有相同外表的攣生兄弟,各方面都極為相似,但當女性出現時,相同的喜好則使友好的兄弟關係成為競爭者,使各自在思維上的相異處也由此凸顯。且此競爭過程是帶著暴力與傷害,甚至形成宰制的關係。

在默劇形式的鏡面對照展現出來的「同」,以及在情感競爭中所顯示出來的「異」之外,又該如何看待兩個相似、卻又不同的個體?由Carl Johnsn所飾演的藝術家即是對此種關係進行整合:將黏土抹在兩兄弟緊握的拳上,並在他們的身體上作畫,以此顯示傷痕,其後兩人則以拳頭為中心、用僵硬的動作牽引彼此的身體。如此,則點出兩人是相似又相異的存在,卻又有著難以分割的關係。

因此我們可以猜想,《分身:身體實驗#1》所要試圖做的,並不單純是傳統戲曲表演程式的拆解與重建,使戲曲身段與行頭可以在劇情之外,成為可以獨立於敘事情節存在的肢體美學,並建構出另一種觀看傳統戲曲身段的方法。同時也回應社會對於雙胞胎的想像,指出雙胞胎的每個個體都是獨立、且有自我存在意識的,儘管有許多的相似處與緊密的關係性,但對於一個「人」而言,他們的主體性並不能因為他們互為彼此的「分身」而被消解,藉此詮釋雙胞胎的存在現象。

不過,在《分身:身體實驗#1》當中所採用的身體意象還是以男性陽剛的身體作為主題,女性陰柔的身體在這當中是作為平衡、或是激起轉折,使動作線條、視覺色塊與幽微的劇情產生變化的存在,因此是個以男性為中心的詮釋與製作。這有可能是基於選角時恰好演員是武生出身所致,因此「女‧舞者」則成為一種對應形式。因此或可從另一種角度思考:何以傳統戲曲表演者的身體會是陽剛的?現代舞者的身體是陰柔的?而《分身:身體實驗#1》所拆解與建構出的身體意象,是否也折射出傳統戲曲文化中的陽剛特徵?這些思考,或許也是導演所留給觀眾重新思考傳統戲曲的內在文化的起點。

《分身:身體實驗#1》

演出|河床劇團
時間|2020/11/29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
整體而言,本劇仍不失為一次成功的改編,不但貼近傳統歌仔戲的大眾口味,也為本土劇團示範將來跨國合製、或深化表演語境的可行路徑。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