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e
身體行動的動人表述《馬上三人》
9月
02
2013
馬上三人(陳長志 攝,驫舞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6次瀏覽
Joe(特約評論人)

繼去年《兩男關係》,蘇威嘉和陳武康邀約香港導演林奕華進行共同創作後,今年新作《馬上三人》,蘇陳兩人專心扮演舞者角色,詮釋美國編舞家Eliot Feld的創作,為五支獨舞組成的整晚作品(最後一支雖有多位女舞者加入演出,但主軸仍在蘇威嘉上),別與以往驫舞劇場常採用的集體創作與共同演出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蘇威嘉頂著圓頂帽與一頭蓬鬆捲髮,身穿白色連身衣,與兩腳不同花樣的黑白短襪,在《Zeppo》系列I II III中,化身為喜感十足的默劇演員,蘇的肢體隨著樂曲創造出豐富表情,表現精準到位的音樂性,其中也不乏運用道具(傘、拐杖、人體模特兒、旋轉椅)搞笑俏皮的橋段,而這支舞最精彩的部分,莫過於蘇呈現他對於身體的自信與掌握,與跳舞的歡愉,因而將這份喜悅傳達給觀眾,讓觀者藉由舞者的「陶醉地跳舞著」,感受到身體與律動的美好關係,回歸至舞蹈的原初,享受「舞動」的愉悅。

由陳武康擔綱演出的《Undergo》和《Transit》,被安排在《Zeppo》系列三支獨舞中間,相較於《Zeppo》的輕鬆調性,這兩支獨舞作品顯得特別的嚴肅與壓抑。

在《Undergo》中,陳武康的肢體總是延展至極致,處於緊繃狀態,像是耗盡體力卻又逃不出無形的枷鎖,緊跟甚至貼進舞者的燈光、纏繞舞者全身的大片塑膠與紙張,與多首Meredith Monk創作的人聲曲子,使整支作品似在描述掙扎、欲求突破的處境,更顯壓迫感。

《Transit》一開場,便見舞台中央有一座插著數根短棍的木造箱型裝置,只見陳武康幾近全裸蜷縮在箱內右上角,以極緩的速度,謹慎移動身上的每寸肌肉,穿過裩子間的隙縫,透過全身的重量分配,與不同部位的支撐,最終到達箱內的左下方,過程神聖專注,宛如進行某種儀式與追尋,使觀者隨著舞者的移動屏氣凝神,彷彿和舞者共同經歷一場穿梭與行進的旅程。

《馬上三人》雖由Eliot Feld編舞,作品的核心仍為肢體語彙的創新與展現,與驫舞劇場歷年作品的宗旨一致:始終具有某程度的實驗性、對於動作探索的執著和力求突破的企圖。陳武康和蘇威嘉在這次作品身體力行,完美詮釋Eliot Feld創造的角色,完成一場動人深刻的精彩演出。

《馬上三人》

演出|驫舞劇場
時間|2013/08/30  19:30
地點|台北市新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