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與使徒攜手共舞《魔鬼與使徒的合唱》
11月
10
2017
魔鬼與使徒的合唱(高雄市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8次瀏覽
羅文秀(國立高雄大學講師)

先不論樂曲為何首,整體以極佳的音樂性吸引在場觀眾,樂團與獨奏者的搭配非常密切,你歌我唱一來一往的過程中,鋼琴吟唱美妙的旋律,樂團適切地承接樂句,將一向以炫技為其特色的李斯特,改變其面貌展現出一種新氣象,擺脫外在技巧的虛晃,呈現出一股優美清新的內涵。這正是來自烏茲別克的年輕帥哥鋼琴家米哈伊・利費茲(Michail Lifits)首次與高市交合作演出李斯特A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這首A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是李斯特轉型時期的作品,利費茲以流暢舒適、拿捏得宜的情感擄獲在場的聽眾,樂團與獨奏家的協奏也適得其可,如第三段的中庸快板(Allergo moderato),大提琴首席以令人驚嘆的抒情樂句引出充滿情感的琴聲,接著雙簧管、長笛各木管與鋼琴的聲聲對唱,處處留下優美的糾纏蜜意。於不太快的快板裡展現明朗的雄壯進行曲風,銅管與鋼琴的華麗氣氛使人振奮,最後一段,多的是鋼琴的精彩炫技、如上下滑音、快速上下音符等等,一樣不缺的祭出李斯特技法,利費茲表現一點都不含糊,漂亮溜滑地直達最後的完美終止式。具清新流暢適宜的情感,單純裡又埋藏細膩的情愫,在第一首的安可曲蕭邦第20號升c小調的夜曲(Chopin Nocturne No. 20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中一覽無遺,是一位令人驚豔的年輕鋼琴家。

已經很久沒聽過現場演奏的貝多芬合唱交響曲,高市交邀請國內知名聲樂家林慈音、陳珮琪與林健吉、蔡文浩擔任獨唱者,並與高雄室內合唱團、中山大學、高師大音樂系合唱團聯合組成龐大陣容的合唱團,眾多的歌者占滿整個舞台。

壯闊的貝九,從一開頭的混沌未明的大地景象、由遠而近的聲波浪濤與定音鼓石破驚天的聲響效果,在指揮的引領之下一一呈現出如實的戲劇景象,特別是結束前,不斷重複的半音下降帶來如排山倒海般的浪濤,有如身歷其境。

詼諧曲一向是貝多芬的特色,也讓人印象深刻,二樂章的詼諧曲流暢且音量的漸強漸弱揮灑自如,定音鼓適時的槌聲都是很好的搭配,斷音圓滑的轉換營造出有趣的個性,唯獨中間段(Trio),木管快速音於速度上稍有些協調不良,木管群的獨奏與大提琴法國號的接力也突顯出中間樂段的多彩別緻風格。

樂曲的慢板被安排於第三樂章,設計兩個主題再以類似變奏手法延伸,起始的堆疊拱出第一主題還有流暢旋律的主題二,不只表現方式不同,內涵上也有其差異,樂團於堆疊層次上稍亂了腳步,慢板樂章的和緩戲劇張力稍嫌不足,美感修飾的改善能夠提升樂曲的深度,本樂章算是此樂曲表現最弱的一環。

快人快語的貝多芬一向明確表達其思想,熱情展現其情感,於腦海中醞釀30年的席勒(Schiller, 1759-1805)詩篇,強調所有人類都是好朋友,明確的段落設計,讓此曲永垂不朽。樂團開頭低音弦樂的宣敘調風格,一直到男低音引出的歡樂頌,直到重唱的變奏為止,連貫十幾分鐘,環環相扣一氣呵成,真是精彩。男生的進行曲與層次分明的賦格直接進入大合唱的高潮,熱鬧並激動人心,複雜聲部臨危不亂頗令人激賞。接著風格大轉換的兩段,緩慢雄偉的頌歌升起馬上進入虔誠心境,後續攀上祈禱中的理想天國,此境界有點力有未逮之感,甚為可惜。最後在雙賦格與天神合一的壯闊氣勢下收場,樂團與合唱團使盡全力傳達人類的和平精神,讓在座的聽眾共享此偉大作品的精神感召。

闊別十年之後的合唱交響曲,指揮與樂團在歲月的淬練當中,展現清晰的音樂架構,層次分明的樂句,戲劇性的奔放情感,感動聽眾說服眾人,讓共享音樂成為美好的交流。

《魔鬼與使徒的合唱》

演出|高雄市交響樂團、高雄室內合唱團、中山大學、高師大音樂系合唱團
時間|2017/10/28 19:30
地點|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