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身體探索與觀看《同謀再現》
10月
24
2017
同謀再現(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9次瀏覽

演出:瑞士Cie zeitSprung

時間:2017/10/12 19: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

文 李明潔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所碩士生

觀眾一進場,表演者排排站觀看著觀眾,做出一些日常的表情反應,觀眾注視著這群表演者,為了看清楚他們的樣貌與狀態,表演者正在被端賞著,卻好像也在評論著觀看者,台上與台下因著這樣的相互凝視,在觀眾一進場時就形成了一種奇妙的「觀看」氛圍。

舞作在表演者一陣交頭接耳的悄悄話中展開,表演者走下台隨機挑選觀眾向他們說悄悄話,邀請觀眾參與、上台觀看並執行各個指令,此舉讓台下觀眾開始產生面對自身未知的事物應有的「猜測」,除了上台執行指令者,其餘觀眾則能從中看見「知道」與「不知道」的人群狀態反應,舞台上所發生的動作與流動因著這樣未知的曖昧性而非常幽默趣味。部分觀眾因接收了話語而做出回應,表演者開始在這一連串的回應中漸漸有了交流,隨機即興出更多的身體規則不斷流動於空間中,台上表演者因身為「已知者」,交流越趨複雜與完整,被邀請上台的觀眾因意識到自己的狀態(不再融入台上氛圍)而紛紛下台,重新展開「觀看」。

此作品翻玩了一些日常常見的肢體語彙,表演者的肢體接觸從日常動作開始連結到更趨複雜的對話,在空間中不斷推擠、奔跑與遊戲,唯舞者Meret Schlegel從整場演出的開始便一動也不動地站在原地,雙眼緊閉,在不知覺中被舞者們翻轉、抬舉,或是玩著墜落的信任遊戲。年過六十五歲的舞者Meret Schlegel在這過程中顯現了對於自身個體的自在以及對環境的信賴,在不斷被翻轉的過程中漸漸開啟了其個體的自主性,她睜開眼開始加入群體,以同樣玩樂的態度與方式與表演者們共舞,不同年齡表演者一起於空間中流動也激起一種微妙的化學反應,像是一種生命經驗的交換。其中一名表演者也擔任起樂手的角色主宰著台上發生的一切,Nello Novela以一把吉他搭配著效果器彈唱,並以麥克風製造細語、咆哮等人聲聲響,聲響影響著人群間的日常互動。舞者們運用雙人或多人接觸的重心轉移和身體質感的規則變化在空間中流動,我嘗試從中理出更多的邏輯規則,理性思考的腦同時被一再跳出的驚喜覆蓋,觀者享受著其中不按牌理出牌的各種策略,已難分辨所有動作交換的銜接處是否有被完整設計,其中的有機性是非常強烈的。

聲音在這場演出中成為一項重要的元素,樂手Nello Novela以即時錄音的方式擷取人聲,由外在碰觸身體所發出的聲音現場進行錄製,例如:樂手拿著麥克風放入一人的喉嚨深處發聲、按壓一人肚子製造出日常嘔吐不適的聲響,或是以較激烈且突然的方式搬移舞者位置讓舞者不經意在移動中發出的聲音。錄製好素材後樂手開始即時進行音樂的拼貼與整合,集結各個短促的人聲片段製造出屬於群體的韻律與節奏,接著表演者包含樂手共同聽著這些聲響,有如進行一場儀式般隨之起舞。剛錄製完成的音樂片段重複播放著,舞者即興做著重複性高的律動,從中也可看見人對於身體純粹舞動的自在感,不經修飾顯現著個人的生命特質,搭配共同以人體發聲錄製完成的日常聲響,在展現個體的獨特性之餘群體更顯現著一種的「共同歸屬感」,這個群體經歷了一連串或許荒謬的互動,並展現了當下身體的感受與日常動作的探索,心滿意足地歡慶剛剛發生的這場「謀略」。

Cie zeitSprung來自瑞士,團隊有著極大的包容性,主要成員有舞者與樂手,也包含來自不同種族年齡與文化的表演者,他們屏棄華麗完美的舞蹈動作,而對日常發生的動作進行身體探索,表演者在台上呈現出較趨近於個人本質上的性格,關於人的身體該如何表達,如何讓觀眾感受到表演者自身過去所學習的身體技巧與生命經驗的連結,這樣的身體探索方式帶出了更多表演的可能性。作品不採用故事結構式的敘事安排,而是讓動作的發生找到更多為何而動的理由,關於動作的出發是否須全然來自於當下身體接觸的感受,這個作品也有機地丟出一些關於人與身體該如何連結對話的問題。

《同謀再現》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舞蹈劇場的形式出發,作品呈現一種輕鬆、詼諧,帶著日常生活動作的遊戲性質,雖然沒有華麗的舞蹈動作,卻有如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所關心的「人在群體間為何而動」之身體探索。(張懿文)
10月
17
2017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