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身體探索與觀看《同謀再現》
10月
24
2017
同謀再現(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7次瀏覽

演出:瑞士Cie zeitSprung

時間:2017/10/12 19:3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

文 李明潔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所碩士生

觀眾一進場,表演者排排站觀看著觀眾,做出一些日常的表情反應,觀眾注視著這群表演者,為了看清楚他們的樣貌與狀態,表演者正在被端賞著,卻好像也在評論著觀看者,台上與台下因著這樣的相互凝視,在觀眾一進場時就形成了一種奇妙的「觀看」氛圍。

舞作在表演者一陣交頭接耳的悄悄話中展開,表演者走下台隨機挑選觀眾向他們說悄悄話,邀請觀眾參與、上台觀看並執行各個指令,此舉讓台下觀眾開始產生面對自身未知的事物應有的「猜測」,除了上台執行指令者,其餘觀眾則能從中看見「知道」與「不知道」的人群狀態反應,舞台上所發生的動作與流動因著這樣未知的曖昧性而非常幽默趣味。部分觀眾因接收了話語而做出回應,表演者開始在這一連串的回應中漸漸有了交流,隨機即興出更多的身體規則不斷流動於空間中,台上表演者因身為「已知者」,交流越趨複雜與完整,被邀請上台的觀眾因意識到自己的狀態(不再融入台上氛圍)而紛紛下台,重新展開「觀看」。

此作品翻玩了一些日常常見的肢體語彙,表演者的肢體接觸從日常動作開始連結到更趨複雜的對話,在空間中不斷推擠、奔跑與遊戲,唯舞者Meret Schlegel從整場演出的開始便一動也不動地站在原地,雙眼緊閉,在不知覺中被舞者們翻轉、抬舉,或是玩著墜落的信任遊戲。年過六十五歲的舞者Meret Schlegel在這過程中顯現了對於自身個體的自在以及對環境的信賴,在不斷被翻轉的過程中漸漸開啟了其個體的自主性,她睜開眼開始加入群體,以同樣玩樂的態度與方式與表演者們共舞,不同年齡表演者一起於空間中流動也激起一種微妙的化學反應,像是一種生命經驗的交換。其中一名表演者也擔任起樂手的角色主宰著台上發生的一切,Nello Novela以一把吉他搭配著效果器彈唱,並以麥克風製造細語、咆哮等人聲聲響,聲響影響著人群間的日常互動。舞者們運用雙人或多人接觸的重心轉移和身體質感的規則變化在空間中流動,我嘗試從中理出更多的邏輯規則,理性思考的腦同時被一再跳出的驚喜覆蓋,觀者享受著其中不按牌理出牌的各種策略,已難分辨所有動作交換的銜接處是否有被完整設計,其中的有機性是非常強烈的。

聲音在這場演出中成為一項重要的元素,樂手Nello Novela以即時錄音的方式擷取人聲,由外在碰觸身體所發出的聲音現場進行錄製,例如:樂手拿著麥克風放入一人的喉嚨深處發聲、按壓一人肚子製造出日常嘔吐不適的聲響,或是以較激烈且突然的方式搬移舞者位置讓舞者不經意在移動中發出的聲音。錄製好素材後樂手開始即時進行音樂的拼貼與整合,集結各個短促的人聲片段製造出屬於群體的韻律與節奏,接著表演者包含樂手共同聽著這些聲響,有如進行一場儀式般隨之起舞。剛錄製完成的音樂片段重複播放著,舞者即興做著重複性高的律動,從中也可看見人對於身體純粹舞動的自在感,不經修飾顯現著個人的生命特質,搭配共同以人體發聲錄製完成的日常聲響,在展現個體的獨特性之餘群體更顯現著一種的「共同歸屬感」,這個群體經歷了一連串或許荒謬的互動,並展現了當下身體的感受與日常動作的探索,心滿意足地歡慶剛剛發生的這場「謀略」。

Cie zeitSprung來自瑞士,團隊有著極大的包容性,主要成員有舞者與樂手,也包含來自不同種族年齡與文化的表演者,他們屏棄華麗完美的舞蹈動作,而對日常發生的動作進行身體探索,表演者在台上呈現出較趨近於個人本質上的性格,關於人的身體該如何表達,如何讓觀眾感受到表演者自身過去所學習的身體技巧與生命經驗的連結,這樣的身體探索方式帶出了更多表演的可能性。作品不採用故事結構式的敘事安排,而是讓動作的發生找到更多為何而動的理由,關於動作的出發是否須全然來自於當下身體接觸的感受,這個作品也有機地丟出一些關於人與身體該如何連結對話的問題。

《同謀再現》

演出|
時間|
地點|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舞蹈劇場的形式出發,作品呈現一種輕鬆、詼諧,帶著日常生活動作的遊戲性質,雖然沒有華麗的舞蹈動作,卻有如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所關心的「人在群體間為何而動」之身體探索。(張懿文)
10月
17
2017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