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肆虐下,黃翊工作室+在今年度TIFA推出《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以下簡稱《小螞蟻》),延續著先前已風靡全球觀眾的《黃翊與庫卡》主要以科技元素為靈感。作為此次TIFA版臺灣藝術節節目之一,黃翊再次把人類與機器人搬上舞臺,繼續探索劇場的可能性,試圖開啟一個相互啟發的場域、人類與科技對話的新語彙。先不論這項實驗是否成功?至少,讓身為觀眾的我,感受到藝術跨界科技裡天馬行空的無限想像,將充滿生命力的舞蹈與冷漠的科技、機器人結合,兩種如此不同的分界,試想,如何再次透過創作打破之間的界限呢?
黃燦燦的燈飾緩緩懸起,點綴了漆黑的舞臺四周,舞臺中央以咖啡館與機器人作為主視覺架構。個人認為,一開場畫面便已植入人們的心底,因為日常生活化的氛圍,跳脫了觀眾既定的劇場觀看方式,彷彿身歷其境,被映入眼簾的場景深深吸引著。
老實說,原以為會是一場以舞蹈為主科技為輔的跨界展演,但《小螞蟻》在表演者與機器人的舞蹈詮釋似乎更偏向敘事性:舞蹈的肢體動作沒有過於明顯,而是一種意念的傳達,並運用由近至遠有層次的慢慢堆疊,如從一開場表演者與機器人看似輕鬆自在的泡咖啡場景,簡單反覆的肢體動作,則需要事先精準的對節拍與繁雜的前置工作,同時,還能看出對於日常生活細節的觀察,饒富想像力;隨著運鏡開始由近逐漸拉遠,場景轉移在沙灘上兩兩共舞的舞者們,呈現上沒有過多的炫技,則是隨著純音樂愜意而規律的舞動,踏著投影打出的波浪與微微濺起的沙子,畫面上似乎有了3D動態般的效應,最後,一群服務生與桌面的編排舞蹈,更是將服務生日復一日,機械式的工作型態帶入肢體,藉著肢體並著重手部動作與桌面相輔相成,動作的一致性可說是整場表演中最能看見「舞蹈性」的舞碼。
個人認為,黃翊選擇將舞蹈低調化,刻意不要顯得那麼張揚,可能的原因:一、在其他元素與科技數位的場面調度上已十分繁複,編排上亦會多加思量其必要性;二、以本領域跨界他領域,因彼此尊重互相平衡相融,兩者的比例拿捏須制衡得宜。當然,若原先是抱著期待能欣賞精湛舞技的觀眾而言,或許就感到失望了,不過,值得思考的是,當本領域與他領域跨界創作時,就要意識到當「跨」出時,便不會像原先那般舒適,就像人與機器人、人和數位科技之間的溝通,我們無法準確預測結果,但確定的是這樣的溝通過程,對於創作來說是一項極大的挑戰,而《小螞蟻》便是在本領域與他領域中,互相跨出彼此的界限共同孵化誕生。
總和來說,黃翊在此次創作試圖打破「舞蹈」(生命)與「科技」(非生命)之間的界限,而「跨界」的本質:就是整合、融合,因《小螞蟻》著重故事結構的敘事性,將舞蹈日常化並納入科技數位的元素,的確也增添作品的實驗性;呈現上也看得出有意將兩者之間劃分出適當的比例,彼此互相輝映,意圖跳脫界與界之間的範疇,並融入與人們最息息相關的科技、飲食、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等帶入創作素材,當然,也可能因為如此,植入了過多元素而模糊了此作品的表演核心,稍顯美中不足,不過,靠著新穎的科技題材與人類日常生活文化背景,還是能感受到不同領域之間,彼此不斷地探索、溝通,整合相融後所形成的新觀看角度。
《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
演出|黃翊工作室+
時間|2021/04/24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