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出界限:以《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為例
5月
31
2021
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顏翠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24次瀏覽
尹良豪(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研究生)

在全球疫情肆虐下,黃翊工作室+在今年度TIFA推出《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以下簡稱《小螞蟻》),延續著先前已風靡全球觀眾的《黃翊與庫卡》主要以科技元素為靈感。作為此次TIFA版臺灣藝術節節目之一,黃翊再次把人類與機器人搬上舞臺,繼續探索劇場的可能性,試圖開啟一個相互啟發的場域、人類與科技對話的新語彙。先不論這項實驗是否成功?至少,讓身為觀眾的我,感受到藝術跨界科技裡天馬行空的無限想像,將充滿生命力的舞蹈與冷漠的科技、機器人結合,兩種如此不同的分界,試想,如何再次透過創作打破之間的界限呢?

黃燦燦的燈飾緩緩懸起,點綴了漆黑的舞臺四周,舞臺中央以咖啡館與機器人作為主視覺架構。個人認為,一開場畫面便已植入人們的心底,因為日常生活化的氛圍,跳脫了觀眾既定的劇場觀看方式,彷彿身歷其境,被映入眼簾的場景深深吸引著。

老實說,原以為會是一場以舞蹈為主科技為輔的跨界展演,但《小螞蟻》在表演者與機器人的舞蹈詮釋似乎更偏向敘事性:舞蹈的肢體動作沒有過於明顯,而是一種意念的傳達,並運用由近至遠有層次的慢慢堆疊,如從一開場表演者與機器人看似輕鬆自在的泡咖啡場景,簡單反覆的肢體動作,則需要事先精準的對節拍與繁雜的前置工作,同時,還能看出對於日常生活細節的觀察,饒富想像力;隨著運鏡開始由近逐漸拉遠,場景轉移在沙灘上兩兩共舞的舞者們,呈現上沒有過多的炫技,則是隨著純音樂愜意而規律的舞動,踏著投影打出的波浪與微微濺起的沙子,畫面上似乎有了3D動態般的效應,最後,一群服務生與桌面的編排舞蹈,更是將服務生日復一日,機械式的工作型態帶入肢體,藉著肢體並著重手部動作與桌面相輔相成,動作的一致性可說是整場表演中最能看見「舞蹈性」的舞碼。

個人認為,黃翊選擇將舞蹈低調化,刻意不要顯得那麼張揚,可能的原因:一、在其他元素與科技數位的場面調度上已十分繁複,編排上亦會多加思量其必要性;二、以本領域跨界他領域,因彼此尊重互相平衡相融,兩者的比例拿捏須制衡得宜。當然,若原先是抱著期待能欣賞精湛舞技的觀眾而言,或許就感到失望了,不過,值得思考的是,當本領域與他領域跨界創作時,就要意識到當「跨」出時,便不會像原先那般舒適,就像人與機器人、人和數位科技之間的溝通,我們無法準確預測結果,但確定的是這樣的溝通過程,對於創作來說是一項極大的挑戰,而《小螞蟻》便是在本領域與他領域中,互相跨出彼此的界限共同孵化誕生。

總和來說,黃翊在此次創作試圖打破「舞蹈」(生命)與「科技」(非生命)之間的界限,而「跨界」的本質:就是整合、融合,因《小螞蟻》著重故事結構的敘事性,將舞蹈日常化並納入科技數位的元素,的確也增添作品的實驗性;呈現上也看得出有意將兩者之間劃分出適當的比例,彼此互相輝映,意圖跳脫界與界之間的範疇,並融入與人們最息息相關的科技、飲食、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等帶入創作素材,當然,也可能因為如此,植入了過多元素而模糊了此作品的表演核心,稍顯美中不足,不過,靠著新穎的科技題材與人類日常生活文化背景,還是能感受到不同領域之間,彼此不斷地探索、溝通,整合相融後所形成的新觀看角度。

《小螞蟻與機器人:遊牧咖啡館》

演出|黃翊工作室+
時間|2021/04/24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庫卡和舞者之間的關係為何?舞台上的道具尺寸過小,對於坐在戲劇院觀眾席的人們來說確實不太容易看清,⋯⋯,觀眾只能盯著銀幕而漸漸失去「親自」看一場演出的機會。(蔡宛育)
5月
19
2021
總和來說,雖然我不願意恣意猜測《遊牧》與即將推出的定幕劇《咖啡小酒館》的關聯,但對於《遊牧》的實驗成果著實無法給予肯定。這個實驗的不成功,可能很難完全歸咎於美學偏好或是手法選擇,也或有可能是在眾所期盼的目光下與大量資源投入後,反而難以開展、更易迷失的劇場初衷。期盼此次「黃翊工作室+」不成功的經驗,能成為創作者釐清方向的養分。(李宗興)
5月
03
2021
穿著同色系衣褲的阿忠和書毅並非僅在模仿對方的身體,而是將自己的身體換算到異質的身體上,想像了對方的同時也想像了自己,這點與《黃翊與庫卡》對人類身體與機器手臂的異質機械身體共舞的努力一樣⋯⋯(陳盈帆)
4月
28
2021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