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表面(例如紙帶)將其扭轉並頭尾相連,會形成一個像是「∞」的空間結構,在拓樸學(topology)中稱之為莫比斯帶(Möbius strip)。孫尚綺自陳《浮.動》的編舞起始於這樣一種通過「反轉」而成為的迷人的循環空間,既有邊界而又無限,此外從中裁剪而開非但不會破壞結構,反形成一個更大的環帶等特徵:「就是這個奇妙的概念,我想探討不斷變化的身體狀態,讓有形身體與無形精神相結合,如此,無論怎麼從中破壞,都只會爆發更強大的能量循環。」
作為延續著孫尚綺「身體三部曲」的獨舞《我不語》(Je sans paroles)和《穿越》(Traverse)回到對於身體動力和線條的思索,在此第三部《浮.動》中似乎進一步藉由莫比斯帶提供了抽象舞作中,身體性的「不語」或「難語」一個可供編舞者分析結構、或觀者觀看的概念想像,一個形式上的收束。突如震響的電子噪音與節奏(Jörg Ritzenhoff音樂設計)中,場亮彷彿恆已在台上的舞者身體,羅斯.馬丁森(Ross Martinson)橫躺在地,在蓄積的音頻中,自指尖緩慢地動作舒展,直到臂膀,而後是胸口隨呼吸大幅如氣囊般鼓脹伏落,一段獨舞隨後在他起身後連串地展開。在音樂結構中似無起始的作品的「起始」,或是有別於前兩部曲,為了構成分裂而又對稱的雙數空間以至三環結構,陸續加入《浮.動》台上的大衛.埃辛(David Essing)和孫尚綺,單人、雙人到三人,以至於動作上,帶有東方身體觀的下盤步行,如何連結上由肘臂帶起上半身旋動如「∞」的線條動作,從身體表象,到抽象的能量關係,對應著向度的有限和無限性的反轉、分隔,而又相連。
拓樸學關注著連續性,同時其中得以展開的異質空間。引人注意的因此更是《浮.動》的作品表面如何在從中切割「破壞」的裂口上,拉出另一意識或其慾望的環帶。在動作最富戲劇性的一段,羅斯似吻囓咬著孫尚綺自頸脖及至腕的過程,動作和主題似在逸離了《浮.動》連續性的同時,卻有意無意地拉出了創作者更先前於《屬輩》中對於身體到精神的形變,慾望的流動,以至動作抽象性和敘事性等問題的復現。羅斯身體展現的柔軟和速度線條,大衛.埃辛作為三者結構的重心,以及孫尚綺連結其中的關係,一段漢斯.方特(Hans Fründt)設計的「浮動」光線創造出地板上投下的身體暫留影像,旋止復旋起的電子噪音,是迴圈浮動,也是作品英文的「Uphill」浮動。
孫尚綺的《屬輩》自2011年發表於雲門2《春鬥》,去年發表結合了即時錄像的《早餐時刻》,探索當代劇場科技及身體複雜性的同時,另一方面展開「身體三部曲」的思考和創作;同一年在《春鬥》重演《牆》的鄭宗龍後來同樣經過《變》,而《裂》;發表《機械提琴》的黃翊在後來進行「庫卡」計劃的同時,在去年演出私語系列的《雙黃線》及重演了《低語》。像環帶兩面,對於身體的形式或跨域思考,和本質性的探索在他們幾人身上,展開創作歷程的對應空間,如何反轉,如何扭曲,如何精準的接合於一個作品的思考,像「∞」打開成複數空間,更其實是回到由身體所連接的那一個中心的點。
《浮.動》
演出|崎動力舞蹈劇場
時間|2013/03/10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