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豐富了敘事語彙《早餐時刻》
8月
20
2012
早餐時刻(崎動力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5次瀏覽
孫元城

《早餐時刻》是部跨領域的作品,結合舞蹈、電影、劇場等手法,內容則是於早餐的過程中衍生慾望的感性,本文以戲劇角度談論作品。

劇場與影像的結合型態,在漢斯‧蒂斯‧雷曼《後戲劇劇場》一書中,被歸類為「動態攝像劇場」(das kine-matographische theater),這種劇場型態有:約翰‧傑蘇倫(John Jesurun)、楊‧法布雷(Jan Fabre),舞蹈有:萌荷舞團(Compagnie Montalvo - Hervieu)、威廉•佛賽(William Forsythe)。「舞台空間多不設布景,但燈光結構精細,零散的連續畫面在其間來回跳躍,體現劇場與電影之間的關係(1)。」《早》以現實與夢幻的虛實交替,詮釋斷裂的意義,這類表現的方式歸納為超現實主義,「超現實表現方法著重人類內在潛意識活動,常以幻想、夢境、想像呈現內在的經驗和模式,以一種虛實交織的融合呈現(2)。」 《早》整體呈現就是在超現實的基調下進行。

《早》情節建構的方法是以日常生活行為,演變成誇張變形肢體,過程中不時顯露出暗示性的象徵動作,而舞者與舞者肢體的纏繞、拉扯、抬舉,形同對話般的交流關係,再配合即時影像的切換形成了完整的敘事,創造出如:依附、吞噬、操控、占有等意圖。開始由二男一女圍坐在一張桌子,先以手及臉的特寫來點出一男一女的原形與關係,另一位男舞者則是男女原形的內在及第三人的作用。三人以無實物的手勢摹仿做早餐行為,於用餐時形成誇張的手勢交流,產生出同桌用餐但各說各話的冷淡狀態。

《早》的段落可從男性與女性視角解讀。男性視角是從吃蕃茄的行為開始,進食的過程中穿插眼部及嘴部的特寫影像,衍生出男吞噬女的意圖。之後再轉接出一段男女雙人的舞蹈,雙人纏繞的動作顯示出依附的感受,而鏡頭於雙人纏繞行動中特寫二人身體局部,又衍生出男女交合的意味,最後男舞者雙手拖抱著女舞者放回桌面上,結束男性視角段落。

女性視角則是從女舞者手部的移動牽引著男舞者的臉開始,移動過程中穿插女舞者的眼部及手部的特寫影像,產生出主導與操控的感受。之後將男舞者牽引至桌面上平躺,男女相互拉扯,鏡頭於二人拉扯過程中特寫男舞者身體局部,影像中又衍生屠宰行為。最後女舞者雙手拖抱著如嬰兒蜷縮般的男舞者,呈現出征服占有男性的意味。

二十世紀初,伊莎多拉‧鄧肯(Isadora Duncan)開啟了現代舞之門,隨後發展出了更多不同的概念與技巧,而當代的舞蹈除了延續之前的優點之外,更邁向跨領域的發展,衍生出更多元的可能性。舞蹈劇場的創造常面臨的問題是,戲劇性與舞蹈性的動作拿捏,過多的語彙性則成了默劇,過多的裝飾性則使劇情抽象難懂。雖然肢體張力可表達情緒,形式建構能傳達情境氛圍,但在敘事能力上始終感覺不足,《早》透過電影鏡頭語境的影像,增強了舞蹈的敘事能力,是舞蹈劇場應用上一個很好的範例與方向。

注:

(1)漢斯‧蒂斯‧雷曼,(2010)。《後戲劇劇場》,李亦男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顧乃春,(2005)。《現代戲劇論集》,臺北市:柏室科技藝術。

《早餐時刻》

演出|崎動力舞蹈劇場
時間|2012/08/12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清晨甦醒到早餐開始,在餐桌上展露情慾。一開始三人臉部接觸,更進一步身體觸碰,最後的三人交疊。舞作多運用手部、臉部、肢體集中在上半身,全都在餐桌上展露無疑。沒有艱深的舞蹈技巧,卻能靠著每個細胞、肌肉,在狹隘的鏡頭裡呈現最精確的理念。(黃宛茹)
9月
10
2012
《早餐時刻》採用現場即演、即拍、即播的新型演出形式,編作者稱之為「舞蹈電影劇場」。它與一般「舞蹈/影像跨界合作」作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並不是為了舞蹈的需要而加入影像,而是反客為主,整個舞蹈的編作,是為了服務影像而存在。(陳品秀)
8月
14
2012
這支「舞蹈」作品早已脫離欣賞舞技的範疇,而在解讀概念如何在肢體、空間、影像等綜合形式中被運用呈顯。舞台走位與鏡位執掌之間的流暢切換,以及光與現場提琴手細膩的節奏和鳴,呈現出一股不俗的詩意;毫無疑問地,這支作品提出的「觀看」並非陳腔濫調及模組化的觀看,而是一種獨特而主觀的觀看方式。(林乃文)
8月
14
2012
編舞家理所當然地將「影像」納入現場舞蹈的延續,而忽略了現場影像拍攝並同步投射,所延伸的種種型式上的可能碰撞,譬如拍攝者與被拍攝者(觀看/被觀看),現場與影像(真實/虛擬),舞者、影像與現場觀眾(真實/再製/目睹真實的再製),符號的繁衍與變異等等。(謝東寧)
8月
13
2012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