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建構與行為《社交場——透明》
Aug
24
2017
透明(簡子鑫 攝,台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5次瀏覽
石志如(2017年駐站評論人)

身體有意無意的行為,往往透過他者(the others)有目的的詮釋,讓行為形成有意義的指涉。這其中關係到行為訊息的編碼、傳遞、接收、解碼、再詮釋,整體的意義建構過程,是這場隸屬於「社交場」之《透明》的重要焦點觀察。在這次展示中,表演者展示的抽象亦或是具象的身體行為,以及觀者有意無意的加入行動,再加上作為第三者的我,在當下所接收到的訊息極為複雜,三者出現的意義也超過這次我預鑄的想像。

孫尚綺的《透明》,每場以長達一百二十分鐘的表演,從表演者所執行散發的肢體動作、服裝象徵、空間尺度為基調,經由演繹語言、聲音、遊戲、獨白、扮裝...等多種人類行為、身份、慣習等作為展示抉擇與動機,達到符號多義性,並詮釋關於意義形成的因素。這場充斥性別、社交(溝通)的符號流動裡,在美術館以「觀看」為域定特徵之下,所有的訊息流動潛藏在私密的心領神會之下,無法張揚,也不能明說。隱晦之詞,似乎只能透過當下的訊息接收,才能悉獲感知這場《透明》的編碼用意。

意義,可以解釋為一種思想,一種認知,甚至是一種智識自由的象徵。在《透明》中出現的五位表演者,他們的身體,無疑地可以解釋為各自獨立行動的媒介場域。以日常肢體語言表演的橋段為例:兩位身穿旗袍高跟鞋的女子,透過肢體間的空間距離與關係,遠、近、張弛、收縮、或走、或趴、或躲、或靜止、或追逐,彼此相互苗頭較勁,看似勁敵,又看似夥伴,在她們的行動裡,流竄著雙人身份的浮動關係。創作者似乎欲從空間尺度來闡述人與人之間不斷變動的身份與人生際遇的無奈,彼此較勁的消長之間,攻擊與被獵殺都是不得已的自保行為。因此,表演者身體所承載的意義,透過「行動」、「關係」與「部署」的表意,成為「社交場」中被「透明化」的媒介場域。

另以抽象肢體語言表演的橋段為例:有一名外籍表演者坐在椅子上,一位華籍女子站立於後,兩位各以自身文化語言,透過交替念詞以及各成脈絡的序列,唸出阿拉伯數字並累計超過五十個數以上的時間。這時數字的球拋出場域,觀者如何接下此球?如何解釋意義?是刻度?是時間?還是各種量數的想像?抽象的意義,之於表演藝術而論,我們可以說,在表演的形式當下,意義的形成在於表演者與觀者之間的「默會致知」之程度。兩者之間彼此獨立卻又共融、共生,抽象的多元意義,不直接闡述創作者的真正意圖,而是讓觀者自行解碼再詮釋。因此看似簡單的人類行為,當它被放置於如顯微鏡之下,放大數千倍後,在眾目睽睽之下,時間與空間無形之中放大了它的定義,眾人所見的靜止區位、所聽到的流逝數字,可能是自己的心跳,也有可能是悼念集體青春流逝的見證。因此當我看到被數字下了蠱惑的觀者與表演者,除了注視與被注視之外,疑惑、空虛、莫名的氛圍更讓觀者呈現不知所措的孤寂感。

孫尚綺編導的《透明》,與其說讓訊息清晰易懂,不如說是透明後呈現複雜的思想交戰。表演者之一陳武康,以說書人的方式,說著自己家人的故事,這段只說不跳的橋段,正說明意義建構在於共通語言的共識。倘若沒有語言脈絡的統一,聽者無法理解故事的含義。換言之,《透明》呈現出「表述」是一種洗滌過程。身體的語言性也是一樣。最末段表演者集體脫去外衣之橋段,或許可以象徵褪去多餘的社會包裝,僅以赤裸、相互依附的接觸關係,將所有隱晦的訊息減到最低,直搗皮膚接收溫度、重量、信任等形式,宣示身體的純淨與真實。或許這場演出到最後,是彰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重要性。當然你也可以解讀,最終這一切是要對網路世界的提醒。

文末。週末下午的觀者將展廳擠得水泄不通,移動時是動或靜,甚至是簇擁隨行,在行進移動的過程中,甚至可以說是用「包圍」「突擊」這種帶著攻擊性的行為來形容這場展覽的戰爭。當開放性的場域充斥集體慾望時,作為第三者的我意外觀察到這場意義建構與行為,最不能忽視的就是這群「民兵」的壓迫。儘管如上述筆者所言,這場在美術館強調《透明》的所有訊息流動,需要細緻地觀察與體悟,但在龐大民兵的空間壓迫下,作為第三者的我,卻無法有更多的體悟與心領神會處理創作者精心為觀者設計的精彩橋段。唯有比民兵更狠更快更敏銳地覺察下一個更好觀賞的地點,否則被拋置於民兵設下的場外可能性更大。之於此,期盼場內部署與規劃能再進一步改善。

《社交場——透明》

演出|孫尚綺與崎動力舞蹈劇場
時間|2017/08/05 14:30-16:30
地點|北美館一樓103展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Oct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Oct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Oct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Oct
09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Oct
08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Oct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Oct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Sep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Sep
1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