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的完整或裂解《早餐時刻》
8月
14
2012
早餐時刻(崎動力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1次瀏覽
林乃文

來到水源市場時滂沱大雨,坐在位於頂樓的劇場,即使全場安靜,分不清是雨聲還是冷氣的低頻仍持續作響。餐桌在後舞台,螢幕在前舞台,一開始只見攝影機像偷窺者一步步從地板爬向桌腳再爬上餐桌。三名舞者,一女兩男姣好的面孔,悅目地放上桌面整幅獻給窺視的鏡頭,迎合方形取景框。

這作品從一開始就讓電影畫面的觀看與舞台表演的觀看,同時並置,不帶衝突或批判,而是彼此的對照與補充。這種理所當然的態度,無異於承認影像早已非客觀載體,而內化成我們的觀看方式與思維方式。任何發生都會在我們眼前被解剖為幾部攝影機的擷取與構圖,存檔為我們的視覺記憶;連帶地,把現代人一心多用的碎段思維特徵也一併接納。

三台即時攝影機,現場剪輯播出,黑白,彩色,局部,整體,各角度特寫;三名舞者既是身體表演者,也是鏡頭表演者,並身兼攝影師。鏡位的流暢切換中,舞台上的整體與鏡頭下呈現的局部,已難以區分何為主、何為副。彩色畫面猶如即時,黑白畫面近於回憶,明明是現在進行式,卻有了記錄的質感,使空間的對位竟化擬出時間的落差;點出早餐時刻記憶、夢境、幻想、現實,虛實交融的敘事情境。

一只紅豔多汁的番茄好似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裡的陀螺,標定真實與虛幻的界線。女舞者在觀眾席睜開眼睛,彷彿從沉溺縱恣慾望的兩人世界,突然轉醒於眾人視線之下。當舞蹈動作最完整的時刻,鏡頭捕捉到的只是風、衣角、殘影。拍打皮膚的聲響與水直接澆灌身體,凸顯肉身的存在感,但隨即又以特寫鏡頭創造雨的幻象,讓命題重新回到影像上面。

這支「舞蹈」作品早已脫離欣賞舞技的範疇,而在解讀概念如何在肢體、空間、影像等綜合形式中被運用呈顯。舞台走位與鏡位執掌之間的流暢切換,以及光與現場提琴手細膩的節奏和鳴,呈現出一股不俗的詩意;毫無疑問地,這支作品提出的「觀看」並非陳腔濫調及模組化的觀看,而是一種獨特而主觀的觀看方式。

至於影像的存在,到底是完整或分解碎裂化人類的視界與思維,則是它留給觀眾省思的空間;這種辯證也將是二十一世紀藝術的重要辯證議題之一。

《早餐時刻》

演出|崎動力舞蹈劇場
時間|2012/08/12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清晨甦醒到早餐開始,在餐桌上展露情慾。一開始三人臉部接觸,更進一步身體觸碰,最後的三人交疊。舞作多運用手部、臉部、肢體集中在上半身,全都在餐桌上展露無疑。沒有艱深的舞蹈技巧,卻能靠著每個細胞、肌肉,在狹隘的鏡頭裡呈現最精確的理念。(黃宛茹)
9月
10
2012
《早》情節建構的方法是以日常生活行為,演變成誇張變形肢體,過程中不時顯露出暗示性的象徵動作,而舞者與舞者肢體的纏繞、拉扯、抬舉,形同對話般的交流關係,再配合即時影像的切換形成了完整的敘事,創造出如:依附、吞噬、操控、占有等意圖。(孫元城)
8月
20
2012
《早餐時刻》採用現場即演、即拍、即播的新型演出形式,編作者稱之為「舞蹈電影劇場」。它與一般「舞蹈/影像跨界合作」作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並不是為了舞蹈的需要而加入影像,而是反客為主,整個舞蹈的編作,是為了服務影像而存在。(陳品秀)
8月
14
2012
編舞家理所當然地將「影像」納入現場舞蹈的延續,而忽略了現場影像拍攝並同步投射,所延伸的種種型式上的可能碰撞,譬如拍攝者與被拍攝者(觀看/被觀看),現場與影像(真實/虛擬),舞者、影像與現場觀眾(真實/再製/目睹真實的再製),符號的繁衍與變異等等。(謝東寧)
8月
13
2012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