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界的完整或裂解《早餐時刻》
8月
14
2012
早餐時刻(崎動力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7次瀏覽
林乃文

來到水源市場時滂沱大雨,坐在位於頂樓的劇場,即使全場安靜,分不清是雨聲還是冷氣的低頻仍持續作響。餐桌在後舞台,螢幕在前舞台,一開始只見攝影機像偷窺者一步步從地板爬向桌腳再爬上餐桌。三名舞者,一女兩男姣好的面孔,悅目地放上桌面整幅獻給窺視的鏡頭,迎合方形取景框。

這作品從一開始就讓電影畫面的觀看與舞台表演的觀看,同時並置,不帶衝突或批判,而是彼此的對照與補充。這種理所當然的態度,無異於承認影像早已非客觀載體,而內化成我們的觀看方式與思維方式。任何發生都會在我們眼前被解剖為幾部攝影機的擷取與構圖,存檔為我們的視覺記憶;連帶地,把現代人一心多用的碎段思維特徵也一併接納。

三台即時攝影機,現場剪輯播出,黑白,彩色,局部,整體,各角度特寫;三名舞者既是身體表演者,也是鏡頭表演者,並身兼攝影師。鏡位的流暢切換中,舞台上的整體與鏡頭下呈現的局部,已難以區分何為主、何為副。彩色畫面猶如即時,黑白畫面近於回憶,明明是現在進行式,卻有了記錄的質感,使空間的對位竟化擬出時間的落差;點出早餐時刻記憶、夢境、幻想、現實,虛實交融的敘事情境。

一只紅豔多汁的番茄好似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裡的陀螺,標定真實與虛幻的界線。女舞者在觀眾席睜開眼睛,彷彿從沉溺縱恣慾望的兩人世界,突然轉醒於眾人視線之下。當舞蹈動作最完整的時刻,鏡頭捕捉到的只是風、衣角、殘影。拍打皮膚的聲響與水直接澆灌身體,凸顯肉身的存在感,但隨即又以特寫鏡頭創造雨的幻象,讓命題重新回到影像上面。

這支「舞蹈」作品早已脫離欣賞舞技的範疇,而在解讀概念如何在肢體、空間、影像等綜合形式中被運用呈顯。舞台走位與鏡位執掌之間的流暢切換,以及光與現場提琴手細膩的節奏和鳴,呈現出一股不俗的詩意;毫無疑問地,這支作品提出的「觀看」並非陳腔濫調及模組化的觀看,而是一種獨特而主觀的觀看方式。

至於影像的存在,到底是完整或分解碎裂化人類的視界與思維,則是它留給觀眾省思的空間;這種辯證也將是二十一世紀藝術的重要辯證議題之一。

《早餐時刻》

演出|崎動力舞蹈劇場
時間|2012/08/12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清晨甦醒到早餐開始,在餐桌上展露情慾。一開始三人臉部接觸,更進一步身體觸碰,最後的三人交疊。舞作多運用手部、臉部、肢體集中在上半身,全都在餐桌上展露無疑。沒有艱深的舞蹈技巧,卻能靠著每個細胞、肌肉,在狹隘的鏡頭裡呈現最精確的理念。(黃宛茹)
9月
10
2012
《早》情節建構的方法是以日常生活行為,演變成誇張變形肢體,過程中不時顯露出暗示性的象徵動作,而舞者與舞者肢體的纏繞、拉扯、抬舉,形同對話般的交流關係,再配合即時影像的切換形成了完整的敘事,創造出如:依附、吞噬、操控、占有等意圖。(孫元城)
8月
20
2012
《早餐時刻》採用現場即演、即拍、即播的新型演出形式,編作者稱之為「舞蹈電影劇場」。它與一般「舞蹈/影像跨界合作」作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並不是為了舞蹈的需要而加入影像,而是反客為主,整個舞蹈的編作,是為了服務影像而存在。(陳品秀)
8月
14
2012
編舞家理所當然地將「影像」納入現場舞蹈的延續,而忽略了現場影像拍攝並同步投射,所延伸的種種型式上的可能碰撞,譬如拍攝者與被拍攝者(觀看/被觀看),現場與影像(真實/虛擬),舞者、影像與現場觀眾(真實/再製/目睹真實的再製),符號的繁衍與變異等等。(謝東寧)
8月
13
2012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