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狗眼的世界《早餐時刻》
8月
14
2012
早餐時刻(崎動力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7次瀏覽
陳品秀

《早餐時刻》是旅德編舞家孫尚綺為台北藝術節而創作的作品,採用現場即演、即拍、即播的新型演出形式,編作者稱之為「舞蹈電影劇場」。它與一般「舞蹈/影像跨界合作」作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並不是為了舞蹈的需要而加入影像,而是反客為主,整個舞蹈的編作,是為了服務影像而存在。

舞台上有三架攝影機,三名舞者同時也是攝影師。鏡頭錄下的舞蹈影像,同步由英國錄像設計師柯茲斯多夫(Krzysztof Honowski)操刀轉換,透過即時傳輸,投影在舞台左前方的大銀幕上。

相較於一般觀舞經驗,這部長達60分鐘的《早餐時刻》,舞者跳的「舞蹈」並不太多;由200多個分鏡表精心建構的影像,也不是一部太有情節的「電影」。在這個對觀眾「不太友善」的作品裡,創作者對形式美學的追求,遠大過於觀眾是否可以理解的考量。

《早餐時刻》的靈感來自將醒未醒的時刻,影像畫面時而黑白、時而彩色,呼應著真實與寤寐之間難以劃分的界線。除了夢與現實,這部「電影」也透過後設、解構的手法(例如:小型噴桶製造的大雨和舞者舞入觀眾席),逐步拆解舞台、影像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雖然「舞蹈」不多,甚至連動作都不太明顯。但是透過特寫鏡頭等影片手法、特殊的取景、角度,則有效引領觀眾的視線焦點,從這「運動中的畫面」,看到摘去了風格技法之後的舞蹈本質,包括:精力、空間、佈局和節奏等等。

倘若不是透過鏡頭,觀眾大約很難發現女舞者安娜寶拉(Annapaola Leso),除了長相清秀,她的身體還蘊藏了那麼巨大的爆發力。男舞者費爾南多(Fernando Balsera Pita)吃蕃茄的臉部特寫,緩慢的咀嚼、淋漓的汗水和貼近的肉感,組成強烈的感官經驗。

只可惜這樣動人的畫面並不算太多。

由於即時播映的限制,影像技法能用的不多,手法過於重覆。破碎的情景、疏離的情境,又沒有提供多少邏輯可供觀眾依附。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觀眾便已經逐漸失去對眼前作品的專注力。

然而,儘管這齣實驗之作不夠「入世」,但仍有許多的優點。細密的場面調度是其一,除了刻意安排的畫面,觀眾幾乎看不到不該看的穿幫鏡頭,轉場極其流暢。其二,也是彌足珍貴的,是孫尚綺在這個作品裡,展現了一位藝術家對他所認知世界的獨特觀點:透過三位舞者的攝影機所觀看的世界,恰恰提供了對何謂「真實世界」的反思:你所認知的真實,就是世界的真相嗎?你的真實,跟我的真實一樣嗎?一如狗眼所見的世界是黑白的,這世界,有太多所謂真相的版本…

《早餐時刻》

演出|崎動力舞蹈劇場
時間|2012/08/10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清晨甦醒到早餐開始,在餐桌上展露情慾。一開始三人臉部接觸,更進一步身體觸碰,最後的三人交疊。舞作多運用手部、臉部、肢體集中在上半身,全都在餐桌上展露無疑。沒有艱深的舞蹈技巧,卻能靠著每個細胞、肌肉,在狹隘的鏡頭裡呈現最精確的理念。(黃宛茹)
9月
10
2012
《早》情節建構的方法是以日常生活行為,演變成誇張變形肢體,過程中不時顯露出暗示性的象徵動作,而舞者與舞者肢體的纏繞、拉扯、抬舉,形同對話般的交流關係,再配合即時影像的切換形成了完整的敘事,創造出如:依附、吞噬、操控、占有等意圖。(孫元城)
8月
20
2012
這支「舞蹈」作品早已脫離欣賞舞技的範疇,而在解讀概念如何在肢體、空間、影像等綜合形式中被運用呈顯。舞台走位與鏡位執掌之間的流暢切換,以及光與現場提琴手細膩的節奏和鳴,呈現出一股不俗的詩意;毫無疑問地,這支作品提出的「觀看」並非陳腔濫調及模組化的觀看,而是一種獨特而主觀的觀看方式。(林乃文)
8月
14
2012
編舞家理所當然地將「影像」納入現場舞蹈的延續,而忽略了現場影像拍攝並同步投射,所延伸的種種型式上的可能碰撞,譬如拍攝者與被拍攝者(觀看/被觀看),現場與影像(真實/虛擬),舞者、影像與現場觀眾(真實/再製/目睹真實的再製),符號的繁衍與變異等等。(謝東寧)
8月
13
2012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