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狗眼的世界《早餐時刻》
8月
14
2012
早餐時刻(崎動力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8次瀏覽
陳品秀

《早餐時刻》是旅德編舞家孫尚綺為台北藝術節而創作的作品,採用現場即演、即拍、即播的新型演出形式,編作者稱之為「舞蹈電影劇場」。它與一般「舞蹈/影像跨界合作」作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並不是為了舞蹈的需要而加入影像,而是反客為主,整個舞蹈的編作,是為了服務影像而存在。

舞台上有三架攝影機,三名舞者同時也是攝影師。鏡頭錄下的舞蹈影像,同步由英國錄像設計師柯茲斯多夫(Krzysztof Honowski)操刀轉換,透過即時傳輸,投影在舞台左前方的大銀幕上。

相較於一般觀舞經驗,這部長達60分鐘的《早餐時刻》,舞者跳的「舞蹈」並不太多;由200多個分鏡表精心建構的影像,也不是一部太有情節的「電影」。在這個對觀眾「不太友善」的作品裡,創作者對形式美學的追求,遠大過於觀眾是否可以理解的考量。

《早餐時刻》的靈感來自將醒未醒的時刻,影像畫面時而黑白、時而彩色,呼應著真實與寤寐之間難以劃分的界線。除了夢與現實,這部「電影」也透過後設、解構的手法(例如:小型噴桶製造的大雨和舞者舞入觀眾席),逐步拆解舞台、影像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雖然「舞蹈」不多,甚至連動作都不太明顯。但是透過特寫鏡頭等影片手法、特殊的取景、角度,則有效引領觀眾的視線焦點,從這「運動中的畫面」,看到摘去了風格技法之後的舞蹈本質,包括:精力、空間、佈局和節奏等等。

倘若不是透過鏡頭,觀眾大約很難發現女舞者安娜寶拉(Annapaola Leso),除了長相清秀,她的身體還蘊藏了那麼巨大的爆發力。男舞者費爾南多(Fernando Balsera Pita)吃蕃茄的臉部特寫,緩慢的咀嚼、淋漓的汗水和貼近的肉感,組成強烈的感官經驗。

只可惜這樣動人的畫面並不算太多。

由於即時播映的限制,影像技法能用的不多,手法過於重覆。破碎的情景、疏離的情境,又沒有提供多少邏輯可供觀眾依附。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觀眾便已經逐漸失去對眼前作品的專注力。

然而,儘管這齣實驗之作不夠「入世」,但仍有許多的優點。細密的場面調度是其一,除了刻意安排的畫面,觀眾幾乎看不到不該看的穿幫鏡頭,轉場極其流暢。其二,也是彌足珍貴的,是孫尚綺在這個作品裡,展現了一位藝術家對他所認知世界的獨特觀點:透過三位舞者的攝影機所觀看的世界,恰恰提供了對何謂「真實世界」的反思:你所認知的真實,就是世界的真相嗎?你的真實,跟我的真實一樣嗎?一如狗眼所見的世界是黑白的,這世界,有太多所謂真相的版本…

《早餐時刻》

演出|崎動力舞蹈劇場
時間|2012/08/10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清晨甦醒到早餐開始,在餐桌上展露情慾。一開始三人臉部接觸,更進一步身體觸碰,最後的三人交疊。舞作多運用手部、臉部、肢體集中在上半身,全都在餐桌上展露無疑。沒有艱深的舞蹈技巧,卻能靠著每個細胞、肌肉,在狹隘的鏡頭裡呈現最精確的理念。(黃宛茹)
9月
10
2012
《早》情節建構的方法是以日常生活行為,演變成誇張變形肢體,過程中不時顯露出暗示性的象徵動作,而舞者與舞者肢體的纏繞、拉扯、抬舉,形同對話般的交流關係,再配合即時影像的切換形成了完整的敘事,創造出如:依附、吞噬、操控、占有等意圖。(孫元城)
8月
20
2012
這支「舞蹈」作品早已脫離欣賞舞技的範疇,而在解讀概念如何在肢體、空間、影像等綜合形式中被運用呈顯。舞台走位與鏡位執掌之間的流暢切換,以及光與現場提琴手細膩的節奏和鳴,呈現出一股不俗的詩意;毫無疑問地,這支作品提出的「觀看」並非陳腔濫調及模組化的觀看,而是一種獨特而主觀的觀看方式。(林乃文)
8月
14
2012
編舞家理所當然地將「影像」納入現場舞蹈的延續,而忽略了現場影像拍攝並同步投射,所延伸的種種型式上的可能碰撞,譬如拍攝者與被拍攝者(觀看/被觀看),現場與影像(真實/虛擬),舞者、影像與現場觀眾(真實/再製/目睹真實的再製),符號的繁衍與變異等等。(謝東寧)
8月
13
2012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