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狗眼的世界《早餐時刻》
8月
14
2012
早餐時刻(崎動力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0次瀏覽
陳品秀

《早餐時刻》是旅德編舞家孫尚綺為台北藝術節而創作的作品,採用現場即演、即拍、即播的新型演出形式,編作者稱之為「舞蹈電影劇場」。它與一般「舞蹈/影像跨界合作」作品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並不是為了舞蹈的需要而加入影像,而是反客為主,整個舞蹈的編作,是為了服務影像而存在。

舞台上有三架攝影機,三名舞者同時也是攝影師。鏡頭錄下的舞蹈影像,同步由英國錄像設計師柯茲斯多夫(Krzysztof Honowski)操刀轉換,透過即時傳輸,投影在舞台左前方的大銀幕上。

相較於一般觀舞經驗,這部長達60分鐘的《早餐時刻》,舞者跳的「舞蹈」並不太多;由200多個分鏡表精心建構的影像,也不是一部太有情節的「電影」。在這個對觀眾「不太友善」的作品裡,創作者對形式美學的追求,遠大過於觀眾是否可以理解的考量。

《早餐時刻》的靈感來自將醒未醒的時刻,影像畫面時而黑白、時而彩色,呼應著真實與寤寐之間難以劃分的界線。除了夢與現實,這部「電影」也透過後設、解構的手法(例如:小型噴桶製造的大雨和舞者舞入觀眾席),逐步拆解舞台、影像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雖然「舞蹈」不多,甚至連動作都不太明顯。但是透過特寫鏡頭等影片手法、特殊的取景、角度,則有效引領觀眾的視線焦點,從這「運動中的畫面」,看到摘去了風格技法之後的舞蹈本質,包括:精力、空間、佈局和節奏等等。

倘若不是透過鏡頭,觀眾大約很難發現女舞者安娜寶拉(Annapaola Leso),除了長相清秀,她的身體還蘊藏了那麼巨大的爆發力。男舞者費爾南多(Fernando Balsera Pita)吃蕃茄的臉部特寫,緩慢的咀嚼、淋漓的汗水和貼近的肉感,組成強烈的感官經驗。

只可惜這樣動人的畫面並不算太多。

由於即時播映的限制,影像技法能用的不多,手法過於重覆。破碎的情景、疏離的情境,又沒有提供多少邏輯可供觀眾依附。經過一段時間之後,觀眾便已經逐漸失去對眼前作品的專注力。

然而,儘管這齣實驗之作不夠「入世」,但仍有許多的優點。細密的場面調度是其一,除了刻意安排的畫面,觀眾幾乎看不到不該看的穿幫鏡頭,轉場極其流暢。其二,也是彌足珍貴的,是孫尚綺在這個作品裡,展現了一位藝術家對他所認知世界的獨特觀點:透過三位舞者的攝影機所觀看的世界,恰恰提供了對何謂「真實世界」的反思:你所認知的真實,就是世界的真相嗎?你的真實,跟我的真實一樣嗎?一如狗眼所見的世界是黑白的,這世界,有太多所謂真相的版本…

《早餐時刻》

演出|崎動力舞蹈劇場
時間|2012/08/10 19: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清晨甦醒到早餐開始,在餐桌上展露情慾。一開始三人臉部接觸,更進一步身體觸碰,最後的三人交疊。舞作多運用手部、臉部、肢體集中在上半身,全都在餐桌上展露無疑。沒有艱深的舞蹈技巧,卻能靠著每個細胞、肌肉,在狹隘的鏡頭裡呈現最精確的理念。(黃宛茹)
9月
10
2012
《早》情節建構的方法是以日常生活行為,演變成誇張變形肢體,過程中不時顯露出暗示性的象徵動作,而舞者與舞者肢體的纏繞、拉扯、抬舉,形同對話般的交流關係,再配合即時影像的切換形成了完整的敘事,創造出如:依附、吞噬、操控、占有等意圖。(孫元城)
8月
20
2012
這支「舞蹈」作品早已脫離欣賞舞技的範疇,而在解讀概念如何在肢體、空間、影像等綜合形式中被運用呈顯。舞台走位與鏡位執掌之間的流暢切換,以及光與現場提琴手細膩的節奏和鳴,呈現出一股不俗的詩意;毫無疑問地,這支作品提出的「觀看」並非陳腔濫調及模組化的觀看,而是一種獨特而主觀的觀看方式。(林乃文)
8月
14
2012
編舞家理所當然地將「影像」納入現場舞蹈的延續,而忽略了現場影像拍攝並同步投射,所延伸的種種型式上的可能碰撞,譬如拍攝者與被拍攝者(觀看/被觀看),現場與影像(真實/虛擬),舞者、影像與現場觀眾(真實/再製/目睹真實的再製),符號的繁衍與變異等等。(謝東寧)
8月
13
2012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