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卻令人親近的作品《W.A.V.E.城市微幅》
10月
31
2011
W.A.V.E.城市微幅(陳長志 攝,ㄧ當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4次瀏覽
鄒之牧

蘇文琪是個異數。繼2009年與Arco Renz合作的備受矚目的《迷幻英雌》後,她以自己的團YiLab,推出了《Remove Me》和重演了早期《Loop Me》,同樣在極緩的動作中,呈現著強大的肢體爆發力!YiLab的產出、科技的外衣,看似與《迷幻》幾近原始的剝除大相逕庭,卻是同樣歸回到人的基本元素,探索人在大環境中安身立命的自我期許和生存景況。這回推出的新作《W.A.V.E.》,據聞Renz也飛來協力,再加上三度合作的此間技術團隊與聲音設計張永達,這部作品有著可能是四部作品以來最conceivable(最易為觀眾理解接收)的形式與內涵,結合著兩股合作伙伴的優點:「身體」與「科技」!

純黑的舞台有著晶亮的地板與懸垂的LED燈盞,這個在烏梅酒廠正中亮起的舞台,有著擂台式或Francis Bacon畫中吊起的屠體那樣的陳列與偷窺性,而蘇文琪一身肉色坐於場中。然,它的目的又不是在奇觀(spectacle),許多時,甚且暗黑的燈光還刻意遮蔽著觀者追索的眼神。橫陳的肉體,不等同於對女體的注視(gaze);蘇文琪舞中展現的「女力」(Woman Power),與《迷幻》一致,在此便不加贅述。而這次,在低迷的光線下重啟的《迷幻》中狂放的肢體,又是截然不同的肢體實驗。更多四肢的伸展,或坐在地伸長著一腿,或屈膝跪著拉長著上身,或匍匐在地臀部高高翹起……,這樣的肢體開發打破著《迷幻》就於一尊的定點挑戰,也與《Loop Me》、《Remove Me》幾乎完全因概念而受制於框限、或甚且「移除」人體的可見性,是有很大的區別的!蘇文琪的「舞」「政治性」(political)一向很重,飽含論說性,個人很喜愛的《Loop Me》完全像一部科技藝術作品,《Remove Me》根本想探討「有我無我」的論證;《W.A.V.E.》換言之,「親民」(accessible)很多!飽含科技裝置的舞台,一眼即知的論說:肉體的蘇文琪在縱橫交錯的科技環抱下,如何自處?如何掙脫?如何共生?

由蘇文琪獨立設想的光盞、燈光的動力變化是很棒的創意!將電腦中數位的矩陣,視覺化!幾個橫切面和直向的變化,將舞台創造出多角度的三度空間,人,蘇文琪,在其中,與這些壓低、升高或遠離的燈具做出空間上的呼應,本身即是件有趣的舞蹈與編舞上的挑戰!於是我們看到星羅棋布的「網」下,沿背景怯怯嘗試「躲去」的蘇文琪;或是壓低如銀河或瀑布中的場景;或是獨留一盞,近逼她,而她如蟹般逃竄而去……;當然,這一切絕沒如此「敘事」,但這也是這一部作品,相對較與人親近的地方。音樂同樣幫助創造著距離、空間感,大幅營造著氛圍,詮釋帶引著意念情境的轉換……。三方節奏的配合:台上光盞的變化、舞者的穿梭其間與音樂的瞬息變化,想必是經多次演練與高度實驗的結果!

然而此聚精會神的肢體展演卻是意在,再度地,剝除自我的。如最後,作品並未停在可以令人滿堂彩喊Bravo的肢體停歇中,而是繼續延長,讓舞台裸出,看到蘇文琪一個人小小地退到遠方、看不清楚;讓燈具再上上下下地自動升降;讓音樂突然具威脅性地「轟!」地再起,映照台上兀自動作的機械,讓你知道「它們」其實能作什麼?!如電影《魔鬼終結者》壞人最後的起死回生,你永遠不知道”What machines can do?”!這次身體線條又不一樣了的蘇文琪更繁複豐富的肢體演練,內裡的動力,即便時時令人感受到感動的地步,作品的終極講述仍不在她,這便是她作品最特殊的、理性特質。

《W.A.V.E.城市微幅》

演出|YiLab一當代舞團
時間|2011/10/28 19:30
地點|台北市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烏梅酒廠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蘇文琪的雙手幾乎不與身體接觸,亦非用來描繪形象的工具。手臂是她的身體與地板之間直接的聯繫,隨著身體行動的發展,手成為舞者內在脈動的載具(conveyer):或張開手掌,或以凹曲的動作傳遞身體通過電子聲響所感受的震動,或延伸前個段落的身體意向,大幅度劇烈揮動雙臂,以一種站在原地將自己拋出(空中的蝶式手臂)的劇烈能量。(楊曜彰)
11月
04
2011
細微繁複、無可挑剔的聲響設計,深刻思維的矩陣燈光裝置與一具能量飽滿的舞者身體,簡約中卻具體而微,命中了身體在光波訊號城市中的淒涼。這場當代國際視野的演出,不但震撼人心,並且將台灣舞蹈及科技藝術領域的疆界,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謝東寧)
10月
31
2011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