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場儀式《觸身‧實境》
8月
12
2014
觸身‧實境(李芸霈 攝,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18次瀏覽
李時雍(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一如開場時,眾人緩行,至台之中圍圈,在林麗珍帶領下反覆誦唸《心經

》:「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實境」亦虛,虛或成實。1995年普渡儀式入《醮》、2000年以大地為題的《花神祭》,及至2009年以鷹族神話、以天作《觀》,橫跨逾十年,成為林麗珍與無垢沉思「天地人」的三部曲。〈觸身〉一題,來自《觀》中一段,幾道白色的布幔橫鋪在舞台上像長河,包括鷹族之子、神鳥等角色們緩行在各自的道途,錯身、回望;以此進入下段〈有情〉中,鷹族青年(鄭傑文)與白鳥(吳明璟)的欲愛之章,自舞台水平兩端靜走相對。

林麗珍說《觸身‧實境》,「不是表演,而是真實的狀態。」《觀》中演前繁複的妝梳、塗身、著服,像另一齣戲,像另一場儀式。曾在劇場記錄《十年一觀》(2010)書中,令觀者們可一窺從無垢基本訓練以至舞台視覺,尤其是面對舞者身體、與物我之間的每一個細節的斟酌,遂成了這晚接近真實時間一百五十分鐘的作品。從林麗珍引領眾人緩行入場誦唸《心經》始,到即將開始〈有情〉一段終;主要舞者鄭傑文與吳明璟在由舞台中軸線對稱,其後分別掛有大塊帷幔,前有懸掛架上的偌多服飾,台前各自置著妝梳的折椅,桌上有顏彩、畫筆,將延長指尖的景泰藍指套等物件的角落裡,一筆,一抹,進入角色。

一面鏡子置於舞台中線的深處,在鼓前,隱現著觀眾的臉,無垢舞者敬謹地將鏡移至明璟座椅身前,她一甩髮,以髻盤起,而後編髮、上妝;另一側,傑文在協助下接起一束一束短辮。而後兩人分立台之中,由其他舞者為二人慢緩地塗身。裎裸的肉身,在上妝之際,幻化成儀式性的身體,鷹族之子的銅釉斑跡,臉額上一次次畫深如鯨紋般的金色朱紅色線條;而白色的粉彩層層覆蓋女舞者身上終成白鳥。妝梳的過程,同無垢身體訓練中的「緩行」同樣緩長,致物顯露其為物,令人顯露其身,卻又在儀式之中,彷彿由臉、由頸,由肩背到足踝漸次進入了另一個角色,另種狀態,明璟垂目,竟彷若內觀。

林麗珍收藏、在劇場中使用古老的物件,《觀》中的指套、侗族百褶、傑文頂上高懸的雉翎、拾來的稻穗棕櫚,是林麗珍所謂「一切從簡,夠了,就不再多取」的簡約誠敬的生命自然觀,也是物我之間緩長的關係。「緩行靜走」,由脊椎而動的「靜、定、鬆、沉、緩」動作要求,在無垢的作品中如此具深意,每一趾尖、趾節,與地板的身觸,都像在時間之中的重逢,實際上,卻也是在肉身的極限和自然之間的循環去返(演後座談中,林麗珍說,捨不得讓舞者們如此地辛苦),以此抵達身體的儀式性。我們可以在《觸身‧實境》中,看到這連結著無垢劇場與其實境的身體性,每一個移動、一摺一摺的裙飾、額上的飾物,如何融入身之姿;也可以看見無垢的劇場美學,物之自然,林麗珍所講求的空間的中軸對稱、和諧,萬物有序。

如果《醮》、《花神祭》、《觀》是編舞家藉由儀式性的劇場,一次次追問天地神人、沉思肉身自然;《觸身‧實境》則透過呈現「後台」妝梳、著衣的真實情狀,分享予無垢的觀眾,徘徊在舞者入戲的神祕的時刻,像是以劇場一如儀式之所,疑問儀式的劇場,進而疑問著劇場與生命真實的生滅以至不生不滅,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換言之,我們在靜《觀》之中所感、所悟的究竟為何?它與劇場、與真實的關係為何?《觸身‧實境》擇劇場(而非文字或影像紀錄片)呈現劇場如何,除了帶出舞台上每一人和物生命由來的慢緩與縱深,回應延續的自然觀外,也回應了如儀式一般的劇場觀。

尾聲,鄭傑文和吳明璟,緩行繞過了台後懸垂的長幕,就成了鷹族之子與白鳥,分立於鋪展在舞台之中的白幔兩側,燈色照下,彷彿微光的長河;一步,一步,肉身屏息而起伏,一步,一步,涎沫自白鳥唇齒間緩緩地垂落,是另一場儀式,在緩行之中,靜默走來。

《觸身‧實境》

演出|無垢舞蹈劇場
時間|2014/08/08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