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即存在《線條-獨舞、封存時光》
10月
07
2014
線條—獨舞、封存時光(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3次瀏覽
謝東寧(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每年十月所舉行的關渡藝術節,總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小巧、但具觀念性變革的國際表演節目。日前,由阿爾及利亞裔法國編舞家Nacera Belaza帶來的舞蹈節目《線條-獨舞、封存時光》,便是一個放在舞蹈發展的金字塔中,屬於尖端區、極具前衛性與開拓性的當代作品(雖然其舞團創立於1989年,已經25歲)。

當代舞蹈的發展至今,早已擺脫以「芭蕾」為首,並領導了幾個世紀以來,以「技巧」為首的身體表演形式,而當「技巧」成為舞蹈展現的主枝幹,其動作的方法與身體條件便成為舞蹈美學的判斷。可是當哲學家梅洛‧ 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提出了以知覺(身體性)為先的理論之後,身體有了其獨立探索世界(存在)的位置,大腦已經無權獨自統治身體,身與心不再是二元的存在。法國在上個世紀九零年代展開的「非舞蹈」(non-danse)運動,主要便是放棄舞蹈「技巧」的繼續鑽研,以「身體」本身來成為舞蹈的主角。

約翰‧伯格在其著作《看的方法》上說:「我們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們已知的、相信的觀念影響」。而當舞蹈返回身體,常常也越界跟行為藝術發生關連,所以在談 Nacera Belaza的作品之前,不妨以紀錄片《凝視瑪莉娜》為例,這部院線上映的電影,記錄了「行為藝術家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2010 年在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引起轟動的回顧特展過程,這位女藝術家就坐在一張椅子上,一周六天,一天連續七個半小時,連續79天,與排隊坐在對面椅子上的觀眾相互凝視。而他們(藝術家與觀眾們)到底在「看」什麼呢?

《線條-獨舞、封存時光》是由兩段獨舞與一段雙人舞構成,整個舞台是一個空的場域,除了看的見的簡單燈具設備(裝置)與四個喇叭音箱(下半場),全場幾乎都是在極為昏暗,看不見舞者臉孔的氛圍中進行。第一支獨舞《夜》,貫穿全場的是微小的非洲吟唱聲,隨著舞者雙手平舉及緩慢的行進動作,及燈光慢慢撲滿舞台,然後吟唱聲擴大、接著又變微小甚至消失,燈光也跟著慢慢消失於黑暗之中,完成了這段舞作。第二支舞《心與遺忘》,舞者也是雙手平舉,然後同樣在一段重複性的吟唱聲中,及矩型背光燈架、與一顆方形燈的照射下,舞者開始一段長時間的旋轉,然後越來越快成微小碎步的跑動。下半場的雙人舞《封存時光》,兩位舞者在四顆音箱交互播放,重複的黑人靈歌、拍手聲、一些語言…中,自由地舞動著身體,長達四十分鐘。

一整晚的演出,能看的見的所謂「舞蹈」成分實在很少,況且編舞者根本不是舞蹈科班訓練,體型也不見所謂「舞蹈」該有的修長,連身體都被灰白寬鬆的衣服和褲子覆蓋…。所以此舞作不妨從「身體」的角度切入觀看。開始是一具小心翼翼的身體,藉由緩慢及幽暗不明的氛圍,訴說著其內在血緣、背景、文化…的故事。接著是藉由孤獨的旋轉,來尋求生命中當下那沈寂的存在。第三段舞作,彷彿法蘭西斯‧ 培根畫作那些恍惚、疊影、存在又將消失的肉身,在不斷重複的催眠夢境中,展現身體存在於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剎那。

是的,在《凝視瑪莉娜》紀錄片中,劇場(展覽)存在的當下,觀眾看藝術家、藝術家看觀眾,兩者成為身體與身體自身的感知,而這份感知便構成了某些意義,而以身體為主體的當代舞蹈也因此觀念,開拓了其可能發展的面向。如此,每個人都有身體,人人便都開始有跳舞、編舞的權力了。

《線條-獨舞、封存時光》

演出|法國/Cie.Nacera Belaza舞團
時間|2014.10.03
 19: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間虛擬的咖啡廳,是四位舞者生命交會的空間。咖啡粉被細心勻配成圓,成為她們生命軌跡的視覺化呈現——那個圓,象徵著起點即是終點的循環。而這場演出最動人之處,正在於它將個人的身體史轉化為集體的記憶圖景。
11月
26
2025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