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舞踏方法論看黃蝶南天下一個十年《幽靈馬戲團》
1月
05
2015
幽靈馬戲團(陳又維 攝,黃蝶南天舞踏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5次瀏覽
盧崇真(東海大學社會系博士候選人)

舞踏,是一種現代舞蹈;但,卻不單純只是一種舞蹈而已。凡被稱為「現代舞蹈」——瑪莎葛蘭姆、雲門林懷民、舞踏土方巽——都要被納入一個現代藝術的發展語境:為了對抗一種西方文明的系統理性,現代藝術的形式原生地帶有一種方法論的特徵。例如:第一代的超現實主義者,他們的創作靠的是自動性技法的心理主義遊戲;傳到了西班牙藝術家達利則發展出「偏執狂鑒別法」(paranoid critical method),藉以捕捉一種跨越意義脈絡的雙重影像。關於「舞踏」的表演形式所關聯到的方法論,在此首先引用林于竝老師的論述:土方巽在1960年代面對日本社會的「安保鬥爭」,將一開始發展的「形式的否定」,朝向「否定形式的建立」;通過1970年代,受到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又繼續朝向「否定的方法化」路線。本文要討論黃蝶南天舞踏團的新作《幽靈馬戲團》,而我的評論觀點基礎,就是要從舞踏的方法論意義出發。

2002年,秦・Kanoko(時名武藤莉香)還未成立黃蝶南天,於台灣推廣舞踏已有一段時間,受台中大開劇團邀請開設工作坊,並帶領學員一同完成作品《日本舞踏——山海共鳴》。筆者曾于當時參與工作坊演出,而今觀賞《幽靈馬戲團》,不禁讓我回想起當年的創作過程,完成的作品架構令我依然熟悉:每個成員各自發展自身傳記特色和身體記憶的小作品,中間穿插由秦・Kanoko編導的群舞,最後由秦・Kanoko本人擔綱主軸,所有成員共同為演出結尾。「每個人身上都有舞踏」是當時演出的宣傳文案,同時也能準確地傳達我從秦・Kanoko身上學到的舞踏精神。

如果用土方巽舞踏發展的三階段來類比理解秦・Kanoko,我認為在2005年黃蝶南天舞踏團建立之前,她的創作大致處於「否定形式的建立」階段。如果一個舞踏初學者僅僅只從身體外形來把握,將會跌入一種荒謬至極的滑稽狀態:她將完全掌握不到那種不由自主地抖動,乃是出於一種身體的被動性。舞踏表演者基本控制著身體內在的重心,在細緻地重心堆疊和移轉過程中,身體的其他部分則呈現為被動狀態,抖動是出於身體慣性與重力在控制重心時所產生的對抗效果。此次〈懸絲娃娃〉是來自秦・Kanoko最經典的舞踏身體文化形式,我們在《幽靈馬戲團》的作品中,仍能看到這一個經典形象的表現。

藉著上述「否定形式的建立」,秦・Kanoko所帶領的舞者,無論在當時的工作坊或是今天的專業團體中,都能充分展現自身的個性,並揭露「她們」各自的身體記憶。那無疑是一種身體的能量狀態——我這次在擁擠的帳篷裡,被排到一個舞台旁最角落的位置,即便我無法掌握一般表演習慣的舞台調度全景,但我仍十分享受著每一個舞者身體記憶的獨特趣味和各自差異的能量狀態。

我相信,成立黃蝶南天之後,秦・Kanoko正式邁向了「否定的方法化」階段。舞踏的「否定形式」特徵,從無法被任何一種社會分類所涵蓋的、不同個人的多義性出發,並依此「否定形式」來挑戰。每一次,企圖用凌駕每個靈魂和身體存在的社會優先性,來壓制和規訓靈魂與身體的個體性存在的「那些事件」:樂生、福島、蘭嶼。黃蝶南天十年,這個路線已經反覆被論述,這樣的方法論相信也是不証自明。

而我的評論若有任何新鮮之處,主要是關於「否定的方法化」用於吸納台灣庶民社會表演文化形式,以作為舞踏在台灣本土化的這個部分。無論鋼管、火舞、綢吊(或是牽亡魂、秀場歌謠),這些形式要能成為舞踏元素的一環,事實上都該先經過「否定形式的建立」階段。可惜我目前只看到了在「否定的方法化」階段,由議題而來的文化精神狀態,被舞者們當作創作的前提,卻還沒有在鋼管、火舞(〈衣蛾〉中綢吊的身體狀態恰恰是唯一適合的否定形式)的表演形式中,看到舞者明確地找到了「否定」的身體狀態。這種靈魂與身體的異化,我認為是黃蝶南天舞踏團下一個十年的重要課題,而且不只是由秦・Kanoko藝術統籌一人扛下,更要由所有參與者來承擔。

《幽靈馬戲團》

演出|黃蝶南天舞踏團
時間|2014/12/27 19:30
地點|樂生療養院納骨塔旁特設帳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幾近苦行僧式的「自虐」,不像一般娛樂場合的表演性,若我們把感官貼得更近,也許隱約中能見到她們身後「亡靈」們,正聚精會神地欣賞著。她們的表情,眼神迷離,猶如半夢半醒﹔態度專注、身體謙遜,讓出自己給亡靈們、老人們和樂生療養院不甘不堪的歷史,附身享樂。(傅裕惠)
12月
29
2014
兩個小時的豐富節目。舞者們以馬戲雜耍常見的娛樂招式,大球、體操、鋼管、彩帶、歌唱、吊環、火舞、康康舞…,但是形式以死亡沒有表情的幽靈舞者執行,這樣的表演反而為觀眾帶來異樣的疏離感,內容連結其隱喻:樂生、沖繩、福島、蘭嶼、死亡與抵抗。(謝東寧)
12月
29
2014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
Cheken的祕魯山丘、農夫、巨洞、黑馬、煙霧、水與女兒,這套能指的編撰,原本是波瓦對戲劇的構想,但我們何不把它切換成編舞家基根-多藍視角下的Mám(愛爾蘭語)——意指隘口(mountain pass),也有十字路口的意象,是死絕、逃生或步入險境的未知與詭秘之境,還有牛軛、枷鎖等意,引申為踏上肩負重責的道路。再次回到《界》的開場,那是在煙霧中化身為公羊的普卡,驅魔儀式啟動,應是如此看待catharsis的煙薰,而不是概念已成經典、過於僵硬的左派現代版本。至於《界》的收場,儀式不枉費它給出的覺知素(percept),是收攏於它展開的恢弘氣象:起初,女孩身後逸出煙霧,逐漸籠罩全場,刺眼強光開始直射觀眾,台上的巨型風扇旋出強風,不僅吹散了瀰漫舞台的那團煙霧,且猶如颳起一陣形而上的歷史狂風,撲向我們,連人帶心被席捲、攜往不知所終的八荒九垓。
3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