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神魂顛倒的琴音《詩人獨白》
4月
13
2015
呂紹嘉(NSO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74次瀏覽
翁于晴 (表演藝術工作者)

自從去年國家交響樂團(NSO)推出斯拉夫系列音樂會,讓愛樂者能進入國家音樂廳,聆賞具有鮮明色彩的異國音樂,三月底,NSO再度推出來自俄羅斯的音樂,上半場是選自現代作曲家舒尼特克(Alfred Schnittke)的中提琴協奏曲,下半場則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被譽為頂峰之作的《曼弗雷德》交響曲,兩首樂曲都讓人感到內心糾結,音響之間交錯著和諧與不和諧音程,有調式無調式之間,展現的是人類無盡的矛盾心境。

據悉,舒尼特克的《中提琴協奏曲》是當時為知名的中提琴演奏家巴許梅特(Bashmet)量身訂作,然而這次NSO邀請的是曾得過三項國際大獎的烏克蘭演奏家馬辛‧雷薩諾夫(Maxim Rysanov)擔綱演出,讓筆者好奇這位年輕的演奏家是否能有突破巴許梅特演奏特色,詮釋出不同味道的音樂?

第一樂章雷薩諾夫獨奏,拉出連續顫抖詭譎的長音,替音樂會揭開了序幕。以東方人的角度來說,這位演奏家長得十分英挺,但演奏出來的樂音令人窒息,憂鬱詭譎音色實在與相貌不符,為了不被雷薩諾夫的臉龐吸引,以至於無法好好客觀聆賞音樂,筆者只好閉目專心的感受音樂所要傳達的意境。

正當聽眾已經快被這詭譎的中提琴旋律壓得喘不過氣時,樂團突然轟聲巨響,一個不諧和音程加入,筆者被嚇得倒抽一口氣,不和諧音程以及忽大忽小的聲響,營造那死亡般的氣氛,彷彿渲染了整個音樂廳的空氣,這時候的聽眾又再次屏氣凝神,動也不動,雷薩諾夫的詮釋功力真的會讓人「忘記呼吸」。到了第二樂章,樂團銅管音色和急促的音樂節奏增加緊張感,那種灰暗的音樂聲響,有如天空烏雲密布的感覺,NSO的演奏功力在這個時候完全展現,天堂與地獄的詮釋,在音色上呈現極大的對比,並且慢慢將樂曲的情緒帶至高潮,再將主旋律交棒給中提琴,這時候的雷薩諾夫像是個正義且浪漫的使者,獨樹一格,以顫音的技巧,呈現浪漫且溫暖的音色,讓人有如坐在阿拉丁的魔毯上翱翔,時而碰上暴風雨,時而晴空萬里。第三樂章的雷薩諾夫,依然不讓聽眾好過,他精湛技巧,將連續滑音處理得毫無間隙,將樂句綿延不絕的連貫在一起,這是筆者最佩服的地方,能延續情感並增加張力,這是演奏家巴許梅特所沒有詮釋過的方式,由此可看得出雷薩諾夫對此作品有不一樣的感受,並且非常細膩的將每個樂句處理過,大小聲的拿捏,更是造就這場詭譎的音樂會最成功的地方,讓人聽得心揪在一起,但非常的過癮。在樂曲的最後,NSO與雷薩諾夫帶領現場的聽眾進入沉靜的無聲中,結束時的寧靜時刻,無聲勝有聲,意外地成為這晚最享受的瞬間。

《詩人獨白》

演出|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15/03/2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