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退位,劇作家順行《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
5月
14
2015
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張震洲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9次瀏覽
謝筱玫(2015年駐站評論人)

一進入實驗劇場感受到的是台灣本土的客廳場景:風扇吊燈、木雕、合成皮沙發、紅木桌櫃、發財樹,有點老舊過時的裝潢,時空仍彷彿凝滯在三姊妹的爸爸在世之時。沙發桌下的大疊書報雜誌、桌上摺好的紙盒,種種對細節的細膩關照,加上觀眾三面近距離的觀看,完全營造出寫實的家常況味,演員表現也很到位,演活一種被生活拖磨的疲倦與無可奈何。

此計畫立意重寫經典,並且以戲劇性而非劇場性為基礎進行改寫,即,有別於近幾十年來以導演為主導對經典作(通常是外在形式上的)重新詮釋,這個計畫的特別之處在以劇作家主導詮釋權,並賦予《三姊妹》台式的肌理紋路與氣味溫度。於是,小妹成了打工寫作的憤青、兄弟成了靠亡父餘蔭與未婚大姊供養的宅男,在女友面前打腫臉充胖子,而且假裝自己有工作。「去莫斯科」成了「去武漢」;原著象徵無憂的童年回憶、幸福的應許、文明教養的城市,到了經濟不景氣的現代台灣,成了彼岸的一個二線城市,也置入了這一代台灣人對於大陸的想像與保留。至於她們的兄弟何時去武漢工作﹖一個月後﹖兩三個月後﹖下禮拜?眾說紛紜,而最後,台胞證早已過期且遲遲未重簽,原以為故人安排弟弟的是辦公室的工作,劇末發現是要從血汗工廠的基層歷練起。於是,相較於原著三姊妹對於莫斯科幾近信仰般的執著,台灣三姊妹對武漢的態度則曖昧許多。武漢較像一個沒有過去包袱(父親的成就)之所,讓宅男兄弟得以振作起來重新進入社會的契機。諷刺的是,當初由於「怕中共打來」,衍竹被送到澳洲讀高中,(也衍生了這位留洋的半調子兄弟回國後的眼高手低等就業問題),而昔日父親所恐懼的對岸,此刻卻成了解決家裡財政困境的出路。

美好的生活總是在他方,然彼岸/大陸是否真的如此瑰麗美好?真的去了莫斯科也不見得會比較快樂;去了武漢也不保證會飛黃騰達。振興經濟的對策是否真的只能靠大陸?陸客湧入小鎮、象徵昔日榮光的古董賓士車可能賣給大陸收藏家,劇作家對兩岸關係的思考與憂心不言而喻。契訶夫劇中常見的對轉變中的俄國社會之清談議論、對人類未來的展望與環保意識,在此成了兩岸關係、資源回收、黑鮪魚、有機咖啡,並且同樣不時地在對話中迸出幽默火花,緩解全劇的憂傷與不確定。唯一跟原著較不相同之處:因為四幕劇改成了獨幕劇,原劇中對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召喚以及時間的作用,時光的更迭流動中這家人仍留在原地的絕望,這部分較難以表現。這是重寫過程中難以面面俱到的為難。

《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中,以劇作家(簡莉穎)的身分與劇作家(契訶夫)對話,展現相當的企圖自信,以及,能力。導演節奏掌握得宜,演員水準整齊,共同成就這個計畫。整個改編重寫並非僅是簡單的符號移植代換,而寫出了屬於台灣這代人的失意惆悵,十分飽滿且耐人尋味。

《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

演出|四把椅子劇團
時間|2015/05/07 19:30
地點|台北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