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身體、心魔的碰撞── 《驅。殼》的肢體風暴
2月
24
2012
軀。殼(劉人豪 攝,莫比斯創作圓環公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9次瀏覽
方祺端

那夜,風很大,一直吹,一直吹。看畢《驅。殼》所帶來的感受,也像風一樣刮過身體,而心也隨之而一直顫抖。

《驅。殼》是《身體平台》中的其中一個作品,由姚尚德創作,並為唯一的表演者,作為表演場地的廢墟建築學院實則是中華路上一幢已經荒廢的公寓。《驅。殼》整個演出穿越於整幢公寓,從四樓的三溫暖到荒蕪的二樓,以至公寓外的馬路,最後終結於一樓的坑洞之中。姚尚德幾乎是以裸身出現,身上只有一件極薄的黃色塑膠雨衣,其裸身實則上已是一覽無遺。整個演出之中,表演者終究不發一言,而只以身體去與空間、觀眾作接觸、碰撞與對話。

在演出的開首,觀眾被表演著視為「物」來對待,有觀眾的身體「變成」衣服被穿上,有觀眾的手「變成」杯子被拿著,表演者甚至躺於觀眾的腿上,由於這些突如其來的親密接觸,加上困惑於自己在表演中的位置與角色,部分觀眾顯得尷尬,以至開始出現一些不安的情緒,希望不被表演者所觸碰,希望不要被拉進其表演之中。隨著演出的進行,當表演者將觀眾視為「人」來對待時,表演者與觀眾的感覺更為親密,也更多的互動。不被表演者觸碰的想法也隨之而愈演愈烈,部分觀眾在跟隨表演者走動的同時,也相應走向一些較為「遠觀」的位置,逐漸產生出懼怕、不安的情緒。

不安正是整個演出的基調,表演者的身體始終處於一種不安、痛苦的狀態之中。這種疼痛的感覺隨著演出的進行而愈見激烈,並從身體上的物理痛楚逐漸轉變成心理上的痛苦,透過表演者時而細緻、時而狂暴的肢體帶動之下,這種痛苦直接從表演者身上刺向觀眾。表演者在整個演出之中,都在拚命找尋一處能夠平靜下來地方,以能平撫身體的躁動與痛苦,而於整個空間之中四處尋覓、遊走及衝撞,從樓梯、地板、窗戶以至馬路上的機車與房車,表演者卻始終尋不著一個長久的休歇之地。其後表演者試圖從觀眾身上找尋所需要的平靜,也是覓尋不果,直至最後,其縱身躍下一樓的坑洞之中,整個演出戛然而止,籠罩整個演出的不安感才能得以平息。

如果廢墟轉喻著繁華都市潛藏著的荒涼寂寞,那麼《驅。殼》中的表演者,就是荒涼之中寂寞地死去的一隻怨靈。同時也是都市人的心底裡,渴望被愛、被擁抱,卻始終未能如願、未能平撫下來的心魔,始終處於一種躁動不安的狀態,始終找不著休歇的地方。怨靈終歸埋葬於廢墟之中,身體的感覺、內心的回聲也被城市的霓虹燈與喧囂聲所掩蓋。廢墟、身體、心魔再次被擱置於一隅,直至不斷加速的城市遺忘其所在。

《驅。殼》

演出|莫比斯圓環公社╳謝東寧策展,姚尚德創作
時間|2012/02/19 18:30
地點|台北市忠泰廢墟建築學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