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將我們撕裂《想像的孩子》
10月
02
2015
想像的孩子(動見体劇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2次瀏覽
賴妍延(出版社編輯)

故事發生在承認同婚與多元成家之後,大家可以登記為家人,同志們可以結婚,但就算法律允許,人類仍舊找不到同性生子的方法,就這樣,各懷心思的五個人都想要找到自己的完美小孩,原本平衡的家人關係,因為這名想像的孩子出現而顯得搖搖欲墜。

到底什麼是家?沒有血緣是否能成為家人?一定要有個孩子才算是完整的家?單身是否能夠成家?想要一個孩子是成家的基礎或者妄想成為上帝?劇中提出了幾個論點作為開展,每個人在心中都有屬於自己對家的想望,在這種殷切期盼下,想像的孩子誕生了。由於大家內心的擔心、期盼、投射,這個孩子以他們覺得最完美的形象出現在眼前。與其說是孩子在與他們對話,不如說是他們自己一次次對自我的懷疑以及對現實的愧疚、不滿而讓想像的孩子對他們開口正視自己的問題。另外,他們不只是想要孩子,而是想要「自己的」孩子,事實上這個孩子的存在就是他們的自我延伸,對自己犯錯時愧疚的救贖,是當自己不在時,讓所愛的另外一半有所慰藉的投射,或許這麼一想真是自私,孩子的到來,似乎只是他們彌補自己心中遺憾的產物,但我認為,就是因為有過這樣的遺憾,這群人更能懂得怎麼去愛孩子,就如同他們也期望能被這樣愛與接受。

想像的孩子在不同家長面前,都有著不一樣的樣貌,在表達每個孩子的心理動機時,有時候是很難拿捏的,導演巧妙透過象徵物的遞嬗讓現實與幻想,現在與過去的時空完美交融,在與孩子的應對中,也慢慢揭露每個人心中真正想要孩子的理由。劇中用自創的語言代表了母親與孩子之間的強烈聯繫,那是充滿溫暖與包容的流淌,而在父親之間,孩子敞開心胸用暴躁焦慮直白的言語爆發,以激烈硬派的方式相互衝撞,在每一句道歉與每一個擁抱中,那些愧疚的人們也正慢慢在修補自己渴望被原諒、體諒的心,在以家為名的桎梏中,慢慢找回被壓得不堪負荷的自我。

到底什麼是家,這就跟觀眾眼中的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沒有標準答案。整部戲最可惜的部分,大概是在每個人都緊張得幾乎分崩離析的情況下,最後竟然天外飛來一筆回到皆大歡喜的結局。導演深切了解留白的重要,他的家庭三部曲《屋簷下》、《台北詩人》並不是這樣處理,但來到了最終章,身為創作者的他已經不忍心再折磨這些角色們,於是他也承認,在個人主觀的決定下,最後讓《想像的孩子》可以留下一點自我的希望。這部戲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多元成家的樣貌,但我們在急著成家之前,是否更該思考自己為什麼成家,Love Will Tear Us Apart,不要讓我們以愛之名讓彼此的關係變得支離破碎,有你的地方,即是家。(題名源自歌曲〈Love Will Tear Us Apart〉,Joy Division演唱)

《想像的孩子》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5/09/26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中最理想化的角色正是台生,但也因此讓他和其餘劇中人產生強烈對比,反而能清晰表達全劇的宗旨:跨越以繁衍為目的的生殖,「純粹的愛」才是人類親緣應該擁有的樣貌。(高梅)
10月
26
2015
問題的根源似乎只能轉向自我,自我的想望、愧疚、寂寞,然而,這些由個人萌生的情感困境與時代之間的對話若有似無,迫切性小,衝突感少,種種狀況易發易解,略顯無事生非,急於步入浪漫和平的理想國裡。(吳政翰)
10月
13
2015
劇情走向誇張荒謬的片段,正如「生一個有我們每一個人基因的孩子」般極致的瘋狂。彷彿只有在這超乎尋常的荒謬舉動與荒謬意圖中,才能在那太不真實的表象之下,突顯那更真實、更殘酷的真相。(白斐嵐)
10月
01
2015
導演一開始成立本戲虛/實,內/外的對話,這位從未出生的孩子,遊走在這群大人間,有時老成,有時天真,上半場較為緊湊完整,然似乎故事結局至中場休息時已然可以預期,因此下半場一再反覆的眼淚與擁抱,幾乎淹沒了敘事。(陳元棠)
9月
30
2015
虛實複雜錯綜的時空層次跳耀,記憶與潛意識的幻想交織,讓演員在這荒謬瘋狂的劇本上能極端奔放。但稍嫌簡陋的舞台設計與光影變化,可惜沒能為這精采豐富的劇本與演員表演再錦上添花。(曾大衛)
9月
29
2015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