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暴風雨《互視》
10月
12
2015
互視(關渡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4次瀏覽
鴻鴻(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馬戲表演通常以兩種演員交錯組成,一種是雜技,一種是小丑。前者以超越常人能耐為本事,在危險中嘗試不可能的極限;小丑則剛好相反,以暴露自己的弱點取樂觀眾,常人能輕易完成的任務,小丑做起來卻狀況百出。雜技演員精確的技巧令人讚賞,小丑的笨拙卻惹人訕笑,兩者構成完美的平衡。

Etienne Manceau演出的獨腳戲Vu卻綜合了這兩種特質,成為極其獨特的演出。演出沒有語言,但演員既不模擬默劇動作,也沒戴紅鼻子,剛上場時,他甚至不像個演員,而像個物件劇場的中性執行者。留著落腮鬍、戴著眼鏡,看來憂鬱,甚至有一絲靦腆。他來到一張茶几前蹲坐,只為了做一件事:泡一杯茶。而這構成了45分鐘的主要戲劇動作。

我們立刻發現,這是一個絕對講求秩序與理性的人物。常人輕而易舉可以完成的任務,卻被他化簡為繁,動用繁複的小工具,以最精確的方式完成。第一顆方糖,他利用熱水壺燒開時的按鈕彈射入杯;第二顆方糖,則要從桌面對角彈射;裝牛奶的小杯,要用自動捲尺從地面勾起;甚至點蠟燭的火柴,也要用吹管射到火柴盒側邊的磷紙自動點燃。由於對方法的偏執,單單一件小事就把自己搞得死去活來,這一潔癖般的性格缺陷,如同小丑;然而他完成這些偏執的技巧之高超,又絕對是雜技等級的。觀眾一面因他不可思議的偏執製造出一連串問題而不斷失笑,一面又因他近乎完美的解決問題能力而發出一陣陣讚嘆。

說「近乎完美」,因為還是有意外發生,而意外也都在戲劇情境之中,得用更複雜的方式解決。其中包括了多次與觀眾互動的部分,甚至讓觀眾到後台幫他找東西,以及與觀眾比賽誰能把橫置在杯上的湯匙震落杯中。還有他會把爆竹放進抽屜引爆,再用管子把煙吸吐出來,想要瀟灑卻把自己嗆得半死。這些讓真實逸出的片段,最終都證明與主題息息相關。因為對於精確的講究,最後卻瀕臨失控:當他用菜刀剁下紙捲製作的指甲套時,雖經過精確測量,他還是怕剁下自己的手指。這種「人性」與「科學」的矛盾,終於讓他暴怒,亂剁一通,連砧板都剁壞了。至此,終於證明人是無法精密控制的,世界是無法精密控制的,讓他把菜刀剁在桌面上,把椅子一腳踢翻,把紅茶一飲而盡,沮喪地離開。

Vu讓我彷彿看見普洛斯佩羅放棄魔法的另一種可能的心境,不是功成身退,而是感到再精密的操控、計畫,命運還是有自己的方向,無法被任何人全盤掌握,的那種落寞。於是,這一小小的泡茶事件,遂成了一場具體而微的《暴風雨》。創造了偉大的魔法,也呈現了不得不然的放棄與毀滅。

賈克‧樂寇認為小丑表演的最大課題,便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小丑」。這無疑是最難的。許多小丑或默劇或喜劇表演者,費盡力氣模仿別人、設計橋段、取悅觀眾,越是用力,觀眾越是感到不自在,因為他們看不到這些東西和表演者的關聯。然而在Etienne Manceau身上,觀眾卻從來不必擔心。他的憂鬱、靦腆,與後續逐漸散發的偏執、幽默、善良的裝兇,以及最後的暴怒、沮喪、甚至瘋狂,就像透過一個日常生活的事件,讓我們逐步認識一個真實人物的不同面向。沒有誇張,沒有故作姿態,卻飽滿自足。

許多的千萬製作,只是在浮動的根基上踵事增華,而一個單一動作的單人表演,卻可以成為現代文明的寓言,甚至直面生活所有的可能與不可能、努力與徒勞。我不明白法文劇名Vu為何會翻成《互視》,其實這個字更接近《既視》,暗示了一種反省的哲思角度。一個特立獨行的人,卻可以讓每個人都覺得,與他同類。這是藝術最強大的能力,這位法國演員讓我們體驗到了。

《互視》

演出|Cie Sacékripa(法國)
時間|2015/10/10 16:30
地點|臺北藝術大學曼菲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