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三國故事這樣玩《淘氣逃學記》
6月
29
2016
淘氣逃學記(六藝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73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六藝劇團七年來持續創作「文化經典親子劇」,與其說是輕鬆地談孔孟等經典,還不如說是以經典文化中的人物為原型,再造成為符合現代語境的新故事,從中傳遞一些經典提供的思想與價值。

這般以人物為中心,而不是以經典思想為中心的轉化的方式,比較容易先建立起兒童觀眾對人物的認同,進而引發動機去探尋瞭解經典本身。

《三國演義》是現代兒童頗熟悉的一部經典,然而現代兒童的熟悉,主要不是透過原典文字,而是電影、電視、漫畫和電玩遊戲,尤其後者影響更深。這些視聽傳播媒體佔據了現代兒童的生活,可是與原典之間多少仍有出入,傳達意義不同,例如電玩遊戲重點只會放在魏蜀吳三國的征戰之上,戰爭被遊戲化,滿足玩家在虛擬世界中攻城掠地的快感。

《淘氣逃學記》這齣戲,基本上與《三國演義》也沒有太多關聯,除了序幕和尾聲各有一段多媒體影像,搭配兩位演員各自扮演孔明和曹操,呈現「草船借箭」的故事之外,其餘的情節說穿了只是套上《三國演義》中其他人物,新編了一個蜀漢小學堂和東吳小學堂派出孔明和周瑜去參加闖關大賽的故事。蜀漢小學堂裡的劉備、關羽、張飛也逃學偷偷跟去,一行人在闖關過程中學習了勇氣、互助、互信、互諒等正向品格,不分勝負一起完成闖關。換言之,這已無關《三國演義》故事,所以人物性格也都經過全新加工塑造,劉備、關羽、張飛變成了甘草型人物,滑稽搞笑,劉備膽小怯懦耍寶,關羽沒有舞大刀的威風神勇,張飛傻氣帶著憨直,都不太符合原典的形象,不過三人之間那種桃園結義的真摯情義還是在的,倒也玩出一番新景象。

以人物去度量,《淘氣逃學記》這齣戲唯獨孔明和周瑜的刻畫與表現,還是比較貼近原典,他們兩人在闖關中鬥智鬥力的過程,也頗能反映「既生瑜,何生亮」的深沉感慨。這些千古風流人物,即使如孔明這般神機妙算,似有通天本事,其實還是脫離不了命運掌控,脫離不了天(神)的安排,最後還是會縱浪大化,壯志未酬寂滅而去。《淘氣逃學記》有限的篇幅裡,沒有去涉及這個層面的問題,遂也讓孔明回歸更加平凡的氣質與模樣,減去了他的天才神性。

正因為孔明的天才神性消失了,不再有神通本領,那麼「草船借箭」的故事在頭尾出現的用意就有待商榷。「草船借箭」是孔明和曹操的鬥智,大膽和人性的猜疑一搏,本質上帶有風險,可是風險也換來戲劇化的高度張力。《淘氣逃學記》既然選擇孔明與曹操的鬥智開始,但後面的情節曹操完全缺席,兩個小學堂中也獨缺曹魏學堂,不免有拼圖缺了一塊不完整之憾。

不過,這齣戲為闖關設計的情節,融入五行、五音的原理,以此並各自對照孔明、周瑜、劉備、關羽和張飛五個人物,看得出編劇有用心的巧思。例如第三關「中心的重量」,更讓所有人物靈魂與身體交換大錯亂,製造出諸多笑料,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亦可在此印證,意喻每個人生命存在,或許都有各自欠缺不足的部分,終究需要從他人身上學習到優點努力補足。

稍微可惜的是「棋盤上的戰爭」那一場,對於闖關規則敘述不夠清晰,孔明開始只有告訴每個人各自負責棋盤上的一排,也要台下觀眾負責最左和最右一排。遊戲開始,布幕影像先將棋子一一翻開,一會再蓋起,演員這時逐一負責念出自己負責那一排的棋子顏色與內容。原來這是考記憶的關卡,卻沒將規則先說清楚,以致輪到觀眾時,有許多人才恍然大悟剛才在做什麼,卻什麼都沒記,結果就亂說一通了。既然要加入此互動,孔明的台詞上勢必得做些修正,先把遊戲規則說清楚講明白才行。

最後得再批評一下這齣戲最怪異的部分--就是那首歌曲〈宮商角徵羽〉。歌詞本身沒啥問題,問題出在曲,套用了兒童劇常用的曲調形式,太像那種彩色泡泡糖,聽一下子便流於甜膩無感。曲境氛圍亦完全和整齣戲的風格基調不甚吻合搭配。兒童劇為何一定要唱唱跳跳?沒有這類甜膩的歌曲不行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改變的問題。

《淘氣逃學記》

演出|六藝劇團
時間|2016/06/18 19:30
地點|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