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壓迫的幽默《親愛的,你長太大了》
7月
19
2016
親愛的,你長太大了(台北兒童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41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台北兒童藝術節近幾年引進的國外演出節目,歐洲團隊大致上規模都不大,演出形式也以小巧取勝。比利時∙萊卡劇團這齣《親愛的,你長太大了》亦然。

整齣戲從頭到尾就是兩個演員,委身在上下兩層木箱裡演出,那木箱每層長寬各約一百二十公分左右吧,而兩位演員身材都算高挑,為何要如此自虐的把自己壓縮擠進木箱裡表演呢?

這樣的演出意念背後,想來是要製造一種兒童喜歡看見的大小反差同時存在,由此形成衝突對比的趣味,例如看見大獅子與小老鼠彼此依存,或如《愛麗絲夢遊奇境》中的愛麗絲喝了長大水瞬間變成大巨人,房子像火柴盒那麼小。視覺上的不和諧,給了所有荒謬滑稽的事物合理化,《親愛的,你長太大了》這齣戲正是如此。

要讚美一下這個中文劇名翻譯的挺有意思,「親愛的」語意表述了兩位演員既是鄰居,又似情侶的角色,木箱就像他們的公寓住宅,因狹窄使兩人關係更顯親密。但所有親密關係中的男女,偶爾難免有爭執,結果就是女演員生氣回到樓上,最後又在男演員的柔情邀約下,回到樓下,共度美好時光。「你長太大了」雖然沒有被兩位演員透過台詞敘說,但這混合著甜蜜的抱怨,俱顯現在他們的肢體動作互動上。比方說,兩個人同時擠在樓下,為了掛衣服,身體的變形扭轉,費盡千辛萬苦勉強才能掛上衣服,看了就會讓人噴笑。

當他們兩人身體如此交纏,女演員臀部挨蹭著男演員,男演員的臉已歪斜半邊,這裡絕不能用成人帶有情色意涵的眼光去看待,而是要看兩位演員盡力運用身體各部位在表演的趣味。我不知道兩位演員會不會縮骨功,整齣戲看來他們將身體關節筋骨應用自如,每個細微的動作好像都是經過多次演練後的熟稔輕鬆,從一開始男演員以背對方式,讓腳先伸進門內,再帶身體扭折彎曲進來,馬上就是一個視覺頗奇妙的驚喜。

整齣戲中,他們兩人幾乎沒有台詞,純任演員身體語言去放大詮釋情節一切。

例如小房子裡家具不多,出現的道具物件也不多,可是要大費周章挪動小椅子,調整身體坐姿和臀部面積才能坐穩,演員訓練有素的的身體,就要將身體語言以漸進快板的節奏,在忙亂與有序之間傾軋的畫面表現具象裡立體起來。

因地制宜發展出來的台詞,出現在戲中他們兩人要喝茶杯子互相乾杯輕碰時說了一聲:「親親。」語言幽默的翻轉,把親吻的動詞擬人化套用在其他物件身上,這讓我想起林小杯有一本童詩繪本《我被親了好幾下》,詩中的我是個小男孩,從他的視角觀察想像到:「陽光親日曆一下,爸爸親媽媽一下,風親衣服 好幾下。天花板被籃球親一下……」童心就是這般自由出入幻想,這齣兒童劇雖然是寫實的,可是沒有遺忘童心自由,小房子雖小,但沒有壓迫侷限該有的幽默。

《親愛的,你長太大了》

演出|比利時∙萊卡劇團
時間|2016/07/08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
交織性不斷出現在這作品中,口語和手語,舞蹈和敘事,互為翻譯,由此織就為新的劇場文體,成為既是人魚,也是周佩,也是巴奈的故事。
10月
21
2025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