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普度「藝術」的混血法會《進劇場菩薩摩訶薩》
8月
29
2016
進劇場菩薩摩訶薩(周能安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71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出了後山埤捷運站,緩緩步行了一段路,經過市場,爬上山坡看見松山奉天宮,以及路彎的土地公廟,再向上走,又下了個斜坡,微遠虎山便到了。距離還遠遠的,就能望到一群人聚集在那,那裡正準備著一場盛典,是一場由穿著一襲袈裟的師父(周能安飾演),與他的朋友們共同在臺北藝穗節策劃的《進劇場菩薩摩訶薩》法會。這一場演出,抑或是直稱為「法會」,從觀眾到了微遠虎山的那刻,便開始發酵,無論是前臺人員的臂章、題名冊、廟內(微遠虎山過去是由松山元聖宮所改建)的供品擺設、廟內的香案設置、神佛圖軸,都看得出周能安對「法會」形式多有考究。

場外,已到場的觀眾人手捧著一本經書,經書是由周能安與朋友共同改寫《瑜珈焰口施食要集》【1】前七分之一經文所製作的《進劇場菩薩摩訶薩》的經書,人手一本,與各種版本的佛教經典印刷排版,幾乎無異。觀眾們手捧經書,聽著「勸世美少女」【2】唱著一首首勸世舞曲炒熱氣氛,等待周能安法師的開懺。勸世美少女歌畢後,周能安領著所有觀眾進到劇場裡,三幅畫軸上分別是「南無戴奧尼索斯酒神如來」、「南無西方世界莎士比亞菩薩」、「南無普天郎君領袖關府漢卿大天尊」三尊大神,混音一起,鼓聲、鑼聲響起,周能安開始主持法會,唱頌《進劇場菩薩摩訶薩》。

法會的開始,周能安唱誦經文領著觀眾隨著他結手印、手舞足蹈,開場後,他便開始唱誦經書中的「讚」、「經」、「咒」。這些經文分別有【界定志向讚】、【摩訶彼糴憨酣德客說觸怒觀眾經】(改譯自Peter Handke 《冒犯觀眾》Publikumsbeschimpfung)、【一切劇院中觀眾進場哦呶斯陀羅尼】、【淨劇院雜音聲響咒】、【淨觀演意念神咒】、【劇場演出成就吉祥咒】、【劇場法會讚】、【莎士比亞讚】、【藝術大學讚】。從前面幾篇禱文標題中,便能夠得知作品欲告知觀眾今天這場演出,不是一般被大家所熟知的「戲劇」,並將開演前的演前須知演做法會經誦,在電子音樂、鑼鼓奏響與誦經韻律中,觀眾雖不斷被提醒著這畢竟是一場「表演」,卻也在混音、鼓聲、梵唄的旋律中,逐漸走進這一場召喚「藝術」、「戲劇」之神、淨化學習「藝術」之人的法會。

這場法會混有道教法會的元素,並以佛教法會中梵唄頂禮的程序進行,雖然,周能安在道教的宮廟建築內扮演著袈裟的和尚,本身即帶有佛、道教兩種法會形式本身的衝突,不過,這個衝突並不影響著後頭的「法會展演」,也無關佛、道教本身。周能安將法會作為展演形式,抓住了法會、宗教儀式本身即具有的「劇場性」。無論是佛教、道教,法會的用意大概為講述佛法、道理,以及供養諸佛、神祇、普度亡靈的一種集會,過去的說唱藝術也曾受到法會講經的影響。然而,這法壇上頂禮的不是觀世音、如來等菩薩、佛祖,而是象徵「藝術」、「浪漫」等的酒神戴奧尼索斯、西方戲劇家莎士比亞、中國古典戲劇作家關漢卿(雖然不知道為何不是時代接近的湯顯祖,不過關漢卿亦是好的列舉),都是周能安設計出來為渡化、淨化藝術大學畢業或未畢業的學生、劇場觀眾,乃至與劇場相關工作者的「信仰對象」。

這場法會在「拜座」、「登寶殿」等頂禮、唱誦經文的過程中,周能安對舞台四周藝術相關科系學生、觀眾的講道、誦經,如同對自己呼喊,無不令人感受到藝術人的「自我嘲弄」心態。不過,向「儀式」尋求靈感,藉著法會有模有樣的唱誦經文「界定志向」,召喚「酒神」以及歷史上偉大的劇作家的過程中,似乎真的隱隱地帶出了儀式本身所具有的力量:淨化、度化等功用,除了鼓舞了舞台下身為攻讀戲劇之人、劇場工作者人,抑或是觀眾們之外,這場法會、這些神佛的設置也頗有追索「歷史連結」、「文化積累」的意味存在。不過,這個作品的內在意義不僅止於此,更重要的是,藉由法會形式所體現出的文化表徵與內涵。

當「戲劇」的出現之後,「儀式」大多只被當作一種用於特定場合的「襲套」(Convention)看待,很少進入當代的劇場演出(無垢舞蹈劇場曾推出了《醮》等具儀式性的作品),不過,「法會」難道不是一種能在當代使用的展演形式嗎?如同上文所言,法會所帶有「劇場性」之強,從經文唱誦、頂禮佛祖的儀式行為中,能夠洗滌、淨化虔誠的信徒,隱隱然讓信徒相信神的存在,然而,法會這個宗教行為在過去的印象中,一直是「嚴肅」的行為,多數人因為害怕「禁忌」而不敢輕易觸碰,深怕有不好的影響和後果(特別是在這敏感的農曆七月)。但周能安卻諧謔、幽默地將法會作為其宣揚劇場藝術、鼓舞劇場人的手段,將法會的形式內容展演於背景不同的觀眾眼前,可說是相當別開生面、創意十足,且勇氣可嘉。

「法會」是一種講道、唱誦經文、祝禱的儀式行為,其本質對當代人而言具有一種安定人心的作用,應是與人緊密連結的。在這場混血法會中,周能安與製作團隊極盡所能的包裝這場「劇場法會」,藉由微遠虎山的宮廟建築,製作出的各種道具、器材,營造出法會實際進行的氛圍,也打破了觀眾們對法會儀式內涵的陌生與不理解,無論是最初到場的題名簿,甚至是最後面發給淨符咒讓有信仰禁忌的觀眾回家洗浴,都做了相當完整的包裝和呈現,進入觀眾的生活。雖然,在製作上戲謔、幽默的成分很高,卻也拉近了觀眾對儀式的距離,影響並鼓舞了場內的所有觀眾。

「劇場法會」《進劇場菩薩摩訶薩》雖激勵人心且妙不可言,不過,仍有些問題必須點出,諸如開場音樂過度尖銳,必須注意觀眾席的接收效果,除此之外,或許還能再重新思考的是,應該如何與場內的觀眾的互動。看著場上的周能安師父、工作人員(師父戲稱師兄、師姐們)都努力地在場內舞動身體,不少觀眾卻只敢尷尬的輕微晃動,甚至不敢參與互動,讓人稍覺可惜(因為那個我也是只敢輕輕搖晃的一員)。不過,在這場「劇場法會」後,也期待日後團隊能從臺灣的民間文化中尋找、挖掘出更多的表現可能,讓戲劇充滿更多可能,碰撞各種形式、元素,無論觀者、演者都能從此獲得更多的靈感以及創作可能。

註釋

1、《瑜珈焰口施食要集》乃是佛教於農曆七月中元普渡時的法會上,用以施放燄口、度化惡鬼、亡靈,追薦死者所唱誦的經文。參考思齊,〈略說「焰口」的起源與內容〉,《香港佛教》,第581期(瀏覽網址: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81/581_18.html,瀏覽日期:2016/8/28。)

2、勸世美少女娃娃是「勸世宗親會」底下的音樂創作者,以創作具有臺灣特色,且具有諷刺意涵的歌曲。重要歌曲如〈姆湯溝安捏〉、〈摳咪愛的真諦〉等。

《進劇場菩薩摩訶薩》

演出|周能安
時間|2016/08/26 15:00
地點|微遠虎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