汁液行男《少年金釵男孟母》
5月
01
2017
少年金釵男孟母(創作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7次瀏覽
王威智(社會人士)

1、汁液是主詞,行是動詞,男應是代名詞。

2、盜聽來的真實對話之一。

觀眾A:妳睡了上半場太可惜了。

觀眾B:是喔,我有努力不要睡,但我覺得有點無聊,太長了。

觀眾A:但床戲很精采,感覺得出來有情欲流動。

觀眾B:下半場我會認真看。

忍不住想看這兩位吃了誠實豆沙包的大德的樣貌,台下跟台上一樣精采。

3、後半場配角要追那個信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一個高中生小屁孩寫的情書能被不相干的人保留那麼久?我是否見到了拉岡式(Lacanian)的信件?什麼樣的無意識為那封信所區隔、標記,讓這封信可以歷時地不斷回歸,成為配角的恐懼,推動後半場劇情支線的手法?

4、衣服好美,徐華謙和徐堰鈴/許季芳和尤瑞郎的床戲正是因為華美服裝被一件件剝除,才顯撩人心亂。是男是女並不困擾觀眾,不過,我更想見到激烈的肉體碰撞,可以見到汁液飛散的那種,想多看一點醜陋的掙扎,高潮的阿嘿顏。不過,尤瑞郎自宮卻是被許季芳以人工呼吸叫醒,實在挑戰了身體認知的極限。

5、上面這樣講會變性騷擾。在齣討論、玩耍性別流動的戲中,曝露演員生理性別是不被容許的。觀眾知道真實為何,大家要的是幻想,劇場其中一種面向終究是意識型態機器。

6、盜聽來的真實對話之二。

觀眾A:我喜歡。

觀眾B:我也喜歡,看得出來性別換來換去的。

觀眾A:我也是。不過孟母我看懂了,可是金釵是什麼意思?

金釵被去性別、去存在,孟母卻傳達到觀眾心裡。這是否暗示母性仍然是差異化的結構機制,超越於性別之上的不流動,亦同時成為生產性別翻轉的場域?

7、黒人問號。許承先恐同這麼久,被陳念祖這麼一抱,內心冰山就噴火了。或許這才是真實,無關性別,只在於有沒有遇見對的人。

8、忍不住在意,尤瑞郎/娘換上男裝,王肖江換上女裝都是舞台外發生的事。知道這是向《九重天》(Cloud Nine)致敬(台灣有誰不是?現代劇場人大多是西方劇場的產物),可是不太一樣。《九重天》有大量的角色獨白作為心境剖析,所以轉變在視域之外多少能夠想像;在此,事情就這樣發生了,魔術一般,性別成了景觀,既沒先後,亦無所止。

9、舞台那布幕張來闔去,配上梁山伯與祝英台那比翼雙飛的文化刻板印象,讓我不禁想到衛生棉。是的,這又是另一種刻板印象了,是我身為觀眾的物件聯想。請挑戰我,再美得殘酷一點。不過,劇場的形式美有南管在就很棒了。

10、心理時間和戲劇時間的長度不一,所以可以把民初和60年代申連,將恐同與恐共給配對。「你要知道BL中不可或缺的就是大時代的抗力。」友人如是説,但到底是BL有歷時性,還是恐共是歷時性的存在?要找出表象的共通處並不困難,挑戰在於共通處之外的差異到底為何?歷史的性別是什麼?

11、最終本劇提出了很棒的難題。歷史在此成了戲劇敘事的基礎,只是台灣的難處恰恰在於歷史不是敘事,而是真實的體驗與苦難來源。非線性、螺旋的歷史,曲率該如何計算,わたし、気になります(《冰菓》,千反田爱瑠)。

《少年金釵男孟母》

演出|創作社劇團
時間|2017/04/22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讓演出提示家庭多元組合的可能性與家庭當中形塑的刻板印象之外,也擺脫了家庭是為了延續香火的價值觀,更試圖指出家庭中性教育的重要性,讓觀者可以思考:性既然存在,但在家庭教育當中卻成為空白。(蘇恆毅)
10月
30
2018
說書到底是誨盜誨淫還是倫理教化?在李漁那裡明白二分的事,在周慧玲這裡變的曖昧難解,而這曖昧難解正是《少年金釵男孟母》透過時空相對論,辯證思索情慾模式的常與非常,提出來的慾望倫理學命題。(許仁豪)
10月
30
2018
瑞娘極力避免承先「重蹈覆轍」背後指涉得是當年自己以陰柔氣質試圖進入體制引起的悲劇,如此的恐懼不僅和現今主流男同志族群對於陰柔性別氣質的賤斥遙遙呼應,也反過來映照出世代之間的身體轉向。(吳旭崧)
5月
11
2017
以現代的性別理論去觀看,容易跳脫古典語境而落入以今律古的框限。《少年金釵男孟母》作為一個「再創文本」,是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去重新檢視人如何面對情感與自我的過程,才能夠在理論所建構的論述之外窺探此作之所以動人之處。 (吳岳霖)
4月
26
2017
想要遠離南風者,南風者卻偏偏像個命運開的玩笑般如影隨形地轉世降臨,在不同的時代遭遇相同的與眾不同,體驗著相同的歡愉、痛苦,冥冥之中似是注定了這一切都將傳承。(張峰瑋)
4月
17
2017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