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木偶變高又變聲《白蛇傳奇》
5月
17
2012
白蛇傳奇(台北木偶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6次瀏覽
紀慧玲

台北木偶劇團日前於中山堂光復廳演出《白蛇傳奇》,這齣戲有個副題「情定西湖」,循此,原以為演出將循劇團擅長的細膩操偶功底,上演一齣精緻動人的布景戲(意為使用布景,非僅傳統彩樓舞台),孰料,劇團跨越幅度遠超預期,不僅將一尺高傳統戲偶、一尺半金光戲偶、一米高電視木偶大小並用,還請來呂雪鳳、李靜芳兩位歌仔戲唱將全場唱曲;加上開口約傳統兩倍半的舞台、滾動布景(走景)、水景、乾冰、燈光效果及聲勢可觀的文武場,一謝幕,前後場堂堂並列近三十人,光景好似武林會師,或者說,某種「南北合」政治宣示,令人印象深刻。

亦宛然出身的台北木偶劇團,從2010年成立後,亟於突破門閥派別之爭,展現融合與創新企圖。《白蛇傳奇》並非全新創作,她的編劇來自師傅李傳燦,援用的是再上一輩李天祿老師傅走過的改良舞台風格,在此基礎上,如今擴大為金光戲舞台布景規格,並邀來明興閣掌中劇團主演蘇俊榮、興洲園掌中劇團負責舞台設計、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擔任電視木偶操偶。大小不一的木偶出現在舞台上,如何布置分配?導演想得並不複雜:當白蛇與許仙西湖相會後,白蛇邀許仙赴錢塘家中小坐,兩仙小偶一隱身,舞台前、觀眾席前方倏地出現放大超過數倍的電視木偶版白蛇、許仙,同樣一番情思繾綣,但「腳步手路」難免卡住。再來,白蛇夜伴誘引許仙,兩人交頸而眠,唏唏啐啐之際,後方舞台忽然出現大偶,說是夢境,卻像放大的巨靈。同樣地,土地公保護白蛇,神將包圍白蛇,像格列佛翻版,一個小人兒陷入金光巨人陣。

這些邏輯難解的大小變化,只有到了水漫金山寺,一陣開打後,換成電視木偶舞台前方一式排開,大開殺戒,配上隆隆鼓聲,才有舞台延伸的合理視覺效果。

同樣地,儘管呂雪鳳、李靜芳兩位唱將聲情俱美,但,任一曲四句連唱的歌仔調,原係依和「大戲」表演時間感,真人演出尚可擺首弄姿,木偶演出卻難出手掌心,唱曲一出,木偶只能呆立,果真成了「柴頭尪仔」。此劇配曲殊為用心,南管、北管、京劇鑼鼓、歌仔調全上,但誠如最後一曲【望月調】,明明是打得火熾迅即可收場的結尾,硬生生再來一曲慢板,飽滿情緒立刻「消風」。

綜觀這些刻意、過多使用的戲偶變化與曲調安排,與其說劇團不知節制,不如說劇團尊師重道──希望盡可能地讓前輩諸賢、同行豪傑各展其藝,共繪「理想藍圖」。從台灣布袋戲發展「江湖史」來看,這樣的同台演出具有高度象徵意涵,《白蛇傳奇》也的確帶給較少觀看布袋戲的觀眾一次嶄新經驗─一次看盡布袋戲類型。然,藝術風格因差異而可貴,類此合作仍須轉化吸收,吐納為一完整形式,否則露出拼湊痕跡,作為餘興尚可,作為創造尚缺內在統協。

單看金光戲,總驚豔於其聲光效果;看電視木偶,對其結合影像的空間手法保有高度期待;注視掌中戲,任誰也不可能不佩服其操偶之細膩傳神、莊諧有致的口白及節奏緊湊的後場「應和」。整齣《白蛇傳奇》,我們看到的就是獨立的表現:電視木偶的大戰氣勢、金光布袋戲的神妖變化、傳統木偶的擬真與口白,最為精彩。當演師托借劇中人說著:有夠累,不曾搬過這呢大的(舞)台!這句話消解了我們對那比例不對、顯得太小的小偶的微恙,但當下卻有一念頭萌生:如果各演各的,「西湖演義」車拚,會不會更有看頭?

《白蛇傳奇》

演出|台北木偶劇團
時間|2012/05/13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