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物品的魔法《十二生肖得第一》
4月
09
2018
十二生肖得第一(偶偶偶劇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91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十二生肖得第一》是偶偶偶劇團初演於2009年的作品。幾年來巡演的版本,基本上故事情節與表演形式創意沒太多更改,只在演員人數上減少變動。演員人數少了,舞台調度和節奏反而需要更費心,以這次演出來說,三個演員要輪流不停變化各種動物出場,可是節奏銜接俐落流暢。不過,緊湊中難免也會有點小失誤,特別像這齣戲要用到許多物品組合成擬真的動物偶,一個人要雙手把持多個物品來操作,例如馬在演出時,替代馬頭的加油棒在動作迅捷運動下,不小心掉落,所幸演員不受影響,不慌不忙又趕快將其組合還原繼續演出。

這個看似出錯的場面又有些耐人尋味的觀點浮現。我們可以發現這齣戲,回歸戲劇本質的遊戲(play)精神,真的是在玩,且玩得饒有興味。整體感覺彷彿在看小孩玩扮家家酒,有類似的即興想像和樂趣,但這齣戲畢竟又是專業兒童劇場的製作,所以那扮家家酒般的即興想像和樂趣,又是被井然有序安排出來的,只是演員玩得很輕鬆開心,從容自在,自然不同許多兒童劇用力過度、嘶喊過度、吵鬧過度的表演模式。

《十二生肖得第一》屬於偶偶偶劇團「物品劇場」系列的作品之一,所謂物品劇場,就是運用各種物品做為媒介,呈現擬真的角色或形象,這也是偶戲的一種,當物品展現偶的生命力時,也讓人想到人類學裡「萬物有靈」的信仰論述。從事物品劇場創作,不也像把物品當成一種有靈性的存有信仰膜拜,然後得到靈感拿來創作呢!更有意思的如英國獸醫師James Herriot著的《萬物有靈且美》,他熱愛大自然與動物,才會寫出﹕「活潑的生命完全無須借助魔法,便能對我們述說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實面貌,比起詩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借用這裡說的「生命」,同樣適用於物品劇場中的任何物品,這也是物品劇場無窮的魅力所在。

看看這齣戲用了哪些物品,三個箱子打開,裡面竟然是一堆瓶罐、撈勺、鍋碗、瓢盆、背包、抱枕、小椅子、加油棒,甚至馬桶蓋等物品,演員刻意將所有物品一一放置在地上展示給觀眾看,此舉有重要的象徵意涵,彷彿魔法啟動的儀式,要讓觀眾相信見證接下來眼前所見的奇妙變幻,例如﹕水果盤加背包,在演員巧手操作下,一隻栩栩如生的猴子立刻變出來了。

這齣戲裡不只十二生肖十二種動物,還有鱷魚、烏龜與貓等角色,共同演繹了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十二生肖由來故事。少數如鱷魚只用一個物品(馬桶蓋),其餘動物都是幾個物品相加而成,物品的相加,如何創造出新的形象,正是想像力活生生被觀看實踐的過程,兒童劇的可貴,本應該著墨於此。

話說為了方便計年,玉皇大帝決定選出十二生肖輪流代表,所以舉辦動物賽跑競賽,但為何只選出前十二名,用意是要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配以十二種動物做為十二個屬相。知識層面的意義,需不需要在戲中完整交代見仁見智,但面對這個流傳久遠的民間故事,我覺得有些敘事邏輯還未盡周詳,首先可以再補強的便是清楚交代所有動物在競賽過程中各自發生甚麼事,導致最後的排序結果,這齣戲中有些有說,有的省略不提不免可惜。幾乎所有流傳故事版本都提到小老鼠、貓與老牛本來一起同行,直到渡河時,小老鼠心生歹念,將貓推下水,因此得了第一。可是這第一名榮耀是有汙點的,欠缺公平正義精神,我們帶孩子欣賞時必要思辨慎思。其次再看角色心理與行為互動關係,小老鼠和貓原來是好朋友,只為了比賽第一的名次,小老鼠就突然不顧情義,將貓推下水,此情節實有必要再思考深化,小老鼠剎那錯誤的惡念,動機意志的形成,假如有更強化的理由,才能更說服我們牠的心理轉變。尤其是當下特別強調公平正義的年代,十二生肖舊有的故事,似乎也該對此探索開創新義。

《十二生肖得第一》

演出|偶偶偶劇團
時間|2018/03/24 14: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