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物品的魔法《十二生肖得第一》
4月
09
2018
十二生肖得第一(偶偶偶劇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66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十二生肖得第一》是偶偶偶劇團初演於2009年的作品。幾年來巡演的版本,基本上故事情節與表演形式創意沒太多更改,只在演員人數上減少變動。演員人數少了,舞台調度和節奏反而需要更費心,以這次演出來說,三個演員要輪流不停變化各種動物出場,可是節奏銜接俐落流暢。不過,緊湊中難免也會有點小失誤,特別像這齣戲要用到許多物品組合成擬真的動物偶,一個人要雙手把持多個物品來操作,例如馬在演出時,替代馬頭的加油棒在動作迅捷運動下,不小心掉落,所幸演員不受影響,不慌不忙又趕快將其組合還原繼續演出。

這個看似出錯的場面又有些耐人尋味的觀點浮現。我們可以發現這齣戲,回歸戲劇本質的遊戲(play)精神,真的是在玩,且玩得饒有興味。整體感覺彷彿在看小孩玩扮家家酒,有類似的即興想像和樂趣,但這齣戲畢竟又是專業兒童劇場的製作,所以那扮家家酒般的即興想像和樂趣,又是被井然有序安排出來的,只是演員玩得很輕鬆開心,從容自在,自然不同許多兒童劇用力過度、嘶喊過度、吵鬧過度的表演模式。

《十二生肖得第一》屬於偶偶偶劇團「物品劇場」系列的作品之一,所謂物品劇場,就是運用各種物品做為媒介,呈現擬真的角色或形象,這也是偶戲的一種,當物品展現偶的生命力時,也讓人想到人類學裡「萬物有靈」的信仰論述。從事物品劇場創作,不也像把物品當成一種有靈性的存有信仰膜拜,然後得到靈感拿來創作呢!更有意思的如英國獸醫師James Herriot著的《萬物有靈且美》,他熱愛大自然與動物,才會寫出﹕「活潑的生命完全無須借助魔法,便能對我們述說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實面貌,比起詩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借用這裡說的「生命」,同樣適用於物品劇場中的任何物品,這也是物品劇場無窮的魅力所在。

看看這齣戲用了哪些物品,三個箱子打開,裡面竟然是一堆瓶罐、撈勺、鍋碗、瓢盆、背包、抱枕、小椅子、加油棒,甚至馬桶蓋等物品,演員刻意將所有物品一一放置在地上展示給觀眾看,此舉有重要的象徵意涵,彷彿魔法啟動的儀式,要讓觀眾相信見證接下來眼前所見的奇妙變幻,例如﹕水果盤加背包,在演員巧手操作下,一隻栩栩如生的猴子立刻變出來了。

這齣戲裡不只十二生肖十二種動物,還有鱷魚、烏龜與貓等角色,共同演繹了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十二生肖由來故事。少數如鱷魚只用一個物品(馬桶蓋),其餘動物都是幾個物品相加而成,物品的相加,如何創造出新的形象,正是想像力活生生被觀看實踐的過程,兒童劇的可貴,本應該著墨於此。

話說為了方便計年,玉皇大帝決定選出十二生肖輪流代表,所以舉辦動物賽跑競賽,但為何只選出前十二名,用意是要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配以十二種動物做為十二個屬相。知識層面的意義,需不需要在戲中完整交代見仁見智,但面對這個流傳久遠的民間故事,我覺得有些敘事邏輯還未盡周詳,首先可以再補強的便是清楚交代所有動物在競賽過程中各自發生甚麼事,導致最後的排序結果,這齣戲中有些有說,有的省略不提不免可惜。幾乎所有流傳故事版本都提到小老鼠、貓與老牛本來一起同行,直到渡河時,小老鼠心生歹念,將貓推下水,因此得了第一。可是這第一名榮耀是有汙點的,欠缺公平正義精神,我們帶孩子欣賞時必要思辨慎思。其次再看角色心理與行為互動關係,小老鼠和貓原來是好朋友,只為了比賽第一的名次,小老鼠就突然不顧情義,將貓推下水,此情節實有必要再思考深化,小老鼠剎那錯誤的惡念,動機意志的形成,假如有更強化的理由,才能更說服我們牠的心理轉變。尤其是當下特別強調公平正義的年代,十二生肖舊有的故事,似乎也該對此探索開創新義。

《十二生肖得第一》

演出|偶偶偶劇團
時間|2018/03/24 14: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