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動作的虛實操演──談2018臺北藝術節中山堂光復廳的三部國內製作
9月
08
2018
但是又何Night(臺北藝術節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2次瀏覽
吳岳霖(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註釋

1、「佔領」的概念來自於本次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總監王孟超的規劃。可參考〈翻轉藝術的可能和想像!第二十屆臺北藝術節 強調群聚參與、跨界對話〉,2018臺北藝術節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taipeifestival.org/newsContent.aspx?ID=852&Page=2(瀏覽日期:2018.09.04)。

2、中山堂簡介參考「臺北市中山堂管理所」網站中的「歷史沿革」頁面,網址:https://www.zsh.gov.taipei/cp.aspx?n=1871B2AB2D00E0A5(瀏覽日期:2018.09.04)。

3、2014年3月18日因《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草率審查,學生、公民團體因而侵入立法院,展開長達23天的佔領行動,被稱為「太陽花學運」、「318學運」。

4、這部分在演出後的劇評裡都已被充分討論,本文不再贅述。參見黃馨儀:〈假性的民主扮演派對《山高流水之空中》〉,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30729(瀏覽日期:2018.09.05)。羅倩:〈我參與等於沒參與《山高流水之空中》〉,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30787(瀏覽日期:2018.09.05)。而我於〈民主政治與娛樂遊戲的互為替身《山高流水之空中》〉一文中,亦提出不同層面的思考。吳岳霖:〈民主政治與娛樂遊戲的互為替身《山高流水之空中》〉,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30810(瀏覽日期:2018.09.05)。

5、詳可參考吳岳霖:〈民主政治與娛樂遊戲的互為替身《山高流水之空中》〉,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30810(瀏覽日期:2018.09.05)。

6、白斐嵐:〈別讓虛無成為表演/行動失效的開脫──評臺北藝術節《山高流水之空中》〉,Artalks,網址:http://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bfl/2018082401(瀏覽日期:2018.09.05)。

7、[美]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郭劼譯:《消解性別》(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頁 1。

8、綁縛與調教(Bondage & Discipline,即B/D),支配與臣服(Dominance & submission,即D/s),施虐與受虐(Sadism & Masochism,即S/M)。參考自維基百科,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BDSM(瀏覽日期:2018.09.05)。

9、《但是又何Night》於2018臺北藝術節官方網站的節目介紹網頁,網址:http://www.taipeifestival.org/FilmContent.aspx?ID=10(瀏覽日期:2018.09.05)。

10、洪瑞薇指出:「之所以跑去探國民大會的底,是因為這是個命題作戲。臺北藝術節策展人鄧富權出了個題是『Queer Night』加上『中山堂』,找來了六組團隊合力接受挑戰。他們的形色各異,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全都曾在台北藝穗節中有過亮眼的表現。」洪瑞薇:〈華麗開議.裡外皆「酷」──不只是Queer Night的《但是又何Night》〉,2018臺北藝術節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taipeifestival.org/blogContent.aspx?ID=888(瀏覽日期:2018.09.05)。

11、世界雜耍日為每年六月的第二或第三個星期六,而2017年訂於6月17日。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齣戲串聯的遊走式劇場匯演《歡迎搭上蘭城漂浮巴士》。匯演總長度將近兩小時,幾乎繞行了羅東文化工場的整個戶外平面區域。雖然名為小戲節,卻擁有坐看魔術秀、漫步文化園區和歡唱遊覽車卡拉ok的多元體驗。各別規模較小,整體演出卻很豐富,頗有參加輕裝版豪華旅行團的樂趣。
10月
12
2023
于素貞透過操偶白素貞、投射許仙、扮演法海,來消化「妖種」所留下的創傷,最終拾回具備能動性的自己。于素貞不可能也不會因成為神通廣大的白素貞而解決問題。於是當于素貞最後唱完「只剩我一人」後,便默默將耳環取下,
8月
31
2023
劇中孩童對「離婚」給予安慰,但對「殺人犯」卻施以排擠,兩者態度形成強大對比,同時也撐開幾個議題:為何有如此不同的態度?為何只用耳朵去認識他人?父母親的罪過,孩子是否該承接?甚至可以延伸討論媒體識讀。
8月
16
2023
我們可以大膽而粗略的畫出這樣的先後邏輯:臺北先仿效歐陸城市舉辦藝穗節,國內的地方政府又意圖複製臺北的經驗而打造自身的版本。
11月
10
2022
歷史已一再告訴我們,科技並非全然中性,終究,技術的發展也會顯明它將帶領人類社會往哪個方向去。而正因如此,線上展演的未來令人期待。因為它尚未被清楚定義,所以我們仍處於混沌之中。(林真宇)
6月
30
2022
若疫情真的給了我們什麼,願是留下了創新的形式、嶄新的作品,刺激我們碎片化的感官,並產生新的悸動和理解。它們,或許會陪同著劫後餘生的人們,在改變了的世界裡,持續緩緩向前。(林真宇)
6月
29
2022
或許這場百年大疫裡產生的創意、科技與應變方式,能帶領我們持續思考演出的包容性 (Inclusivity)、多元性、以及文化近用等問題。可以的話,從中領悟些什麼,且讓科技與人文思考引領我們向前走。(林真宇)
6月
08
2022
瓦旦試圖奠基在真實且當下的觀察之上,持續創生屬於自己的當代語彙。於是乎在瓦旦的作品中,我們似乎無須擔憂文化標籤的問題,剩下的問題只餘創作者的路將走得多遠,並且能走到何方而已。(簡麟懿)
4月
21
2022
除了少量的骨子老戲之外,更多的今人之作是一種現代議題的戲曲化表達,其內在的主題已經與老戲截然不同⋯⋯我並不認為「忠孝節義」的主題在今天已經退出歷史舞台,只是我們需要找到價值本身與今日現實的媒合之處。(王逸如)
3月
07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