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共構,成績斐然《蝴蝶夫人》
7月
31
2012
蝴蝶夫人(NSO國家交響樂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3次瀏覽
謝東寧

從NSO國家交響樂團近十年來的驚人轉變,可以看出,臺灣表演藝術界缺的不是人才,而是體制,回歸真正專業的體制運作,讓藝術家能安心發揮其才華,專心創造高品質的作品,當然,也必一定能夠吸引買票走進劇場的觀眾。譬如NSO歡慶25歲生日的壓軸演出歌劇《蝴蝶夫人》,如此金字塔頂端的精緻藝術節目,竟然在國家劇院連演六場全部滿座,聽說還有來自亞洲其他國家的觀眾,可見NSO在樂迷心中,已經是有相當品質保證的招牌。

《蝴蝶夫人》是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經典歌劇,敘述一段淒美的異國戀情,時間是日本明治時期,在日本長崎港口邊,美國海軍軍官(平克頓)迷惑於日本式之異國情調,娶了年輕日本藝妓蝴蝶(15歲),蝴蝶深愛著平克頓,為了他竟拋棄原有日本信仰,改信了基督教,此舉惹來眾叛親離的下場。不過她的真心,卻換來絕情,平克頓返國後三年毫無音訊,只留下苦苦等待、盤纏即將用盡的蝴蝶,更想不到的是,日以繼夜等待歸來的丈夫,竟然帶著他已婚的美國妻子。最後,傷痛欲絕的蝴蝶與幼子道別,舉刀自盡,留下一樁令人不勝欷噓之愛情悲劇。

故事本身簡短緊湊,普契尼夾雜著美國國歌與日本小調的浪漫曲風,讓全劇的戲劇張力十足、毫無冷場。雖然說的是跨國製作,但這個原來是澳洲歌劇團的舊製作,此番是原裝渡海,擺上NSO自己樂團、歌手及演員的合作演出。原導演採取的是保守的「按本搬演」策略,在日式風格、不斷開闔之眾門簾所創造出的靈活空間中,並利用日本傳統戲曲之「檢場人」方式,一景到底、但視覺變化豐富地完成這齣兩幕歌劇(第二幕有兩場)。

全劇雖然沒有偉大創意,但是整體細節處理細膩,連舞台上小水池,都能配合劇情產生變化,尤其值得稱讚的,是呂紹嘉戲劇張力十足的指揮詮釋和NSO樂團水準整齊的演奏,筆者坐的位置在二樓,居高臨下觀看呂紹嘉的指揮動作、樂團演奏的音樂及舞台上劇情推展、人物情緒的美妙配合,堪稱是一次難忘的經驗。

在歌者表現的部份,筆者觀賞的這場,平克頓將軍(袓拉‧袓拉畢許弗利)輕鬆扮演,歌聲游刃有餘卻也不見突出,蝴蝶夫人(林玲慧)剛開場聲音略微緊張,後來漸入佳境,下半場一人單挑大樑結尾精彩,而其他配角如美國領事(蔡文浩)、鈴木(翁若珮)、五郎(王典)…等,都是國內相當優秀的聲樂家,此次的演出都相當稱職,不見弱棒,而能夠同台演出,也可檢驗國內歌劇演唱水準。

當然,國家戲劇院畢竟不是歌劇院,對於挑剔的樂迷來說,聲音上的缺憾不少,但是能夠與現場爆滿的觀眾,觀看大部份是本國樂歌手擔綱的精彩歌劇演出,著實是一件在國外任何大劇院觀賞歌劇所無法比擬的興奮經驗。同時,也衷心盼望NSO繼此次成功的製作後,能再接再厲推出精彩歌劇,以饗(培養)國內的歌劇迷們。

《蝴蝶夫人》

演出|NSO國家交響樂團&澳洲歌劇院
時間|2012/07/26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是國家交響樂團在相隔八年後再次演出《蝴蝶夫人》,也是指揮呂紹嘉任內最後一場歌劇音樂會。在樂團部分除了第一幕聲響太大而蓋過聲樂,在音色的表現上整體而言可說是相當不錯。(洪于淳)
7月
22
2020
簡文彬在這場《蝴蝶夫人》的演出,將歌劇回歸音樂,他所詮釋的蝴蝶夫人單純,將所有語言完全回到音樂本質,雖稍嫌平淡但卻讓普契尼的音樂不淪於濫情,在平實中愈能體會偉大與華麗。(武文堯)
9月
19
2014
林玲慧的蝴蝶夫人不是純情痴心的日本小故娘,而是一位在人生坎坷背後,敢愛敢恨的女子,以一己之力對抗命運的掌控。突顯這位深具個性與自我意識的女子,林玲慧音色上不以美為雕飾,力求傳遞真實的情感。(林采韻)
9月
19
2014
林玲慧的蝴蝶夫人,有時調皮,有時可見早熟,讓蝴蝶夫人更加活脫,林玲慧走的不是純真路線,更多是對抗命運的掌控。她的歌聲不以美為雕飾,以更多真實情感,賦予角色血肉。她的歌聲以持續力和穩定度,使得每首歌曲到達其應有的效果。 (林采韻)
7月
31
2012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