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與我,誰看誰?《不要臉》
3月
13
2019
不要臉(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47次瀏覽
劉俊德(臺北市立大學舞蹈系)

《不要臉》是李貞葳的獨舞作品,內容探討現在的社會現象——科技所衍生出來的問題及狀態。這是一件非常直白的舞作,在網路社群平台鼎盛的時代裡,我們是如何被看待?又如何看待自己?自拍文化的風潮中,透過鏡頭檢視自己成為慣性,我知道自己是誰嗎?

走進實驗劇場,開演前就充斥著迷幻燈光及聲音效果,而沒有固定的觀眾席,彷彿就已經在建立我們如何「看」。空間的模樣根據李貞葳與舞台設計討論出的「反射」概念呈現。映入觀者眼中,刻畫出一個虛擬、充滿想像的平台。

舞作開始李貞葳將頭髮綁在正面,覆蓋住全臉,前衛的造型對照著「不要臉」三個字。在第一個段落,李貞葳身著運動裝,有人的輪廓,卻以低水平且扭曲的身體,如變形蟲般移動,彷彿詮釋著網路社群虛實之間的模糊樣貌。而脫下外套後,她似乎又變成相當火紅的角色,在炫目閃光燈下展現著撩人的體態。接著一片黑暗中,李貞葳手機的手電筒亮起,氣氛瞬間凝聚,光影投射,再度描述著真實與虛幻。隨後手機鏡頭開始運作,李貞葳把鏡頭焦點放在自己的每寸肌膚,透過即時投影,放大檢視自己的任何一個毛孔,也對應影像與現場之間的關係。當燈再度亮起,李貞葳拿起球鞋將它模擬成攝影機,然後移動到鏡面裝置前方,鏡面中暗藏的攝影機同時開始運作,這時李貞葳把「自戀」這件事的能量提高,背對觀眾,面對攝影機,不斷說出我愛你等字眼,甚至親吻著鏡面中的自己,宛若已無法分辨何謂真假。來到舞作最後,李貞葳緩慢地在人群中遊走,並看著每個觀眾的面容,如同從他人的瞳孔中找尋自己的臉,作品尾聲投影出現李貞葳被經過各種特效剪輯而成的樣子,而她本人就在現場如觀眾似地看著自己,意味著似是而非的結果。

《不要臉》除了創作概念之外,另一個令人注目的地方是李貞葳旅外的身體,或許是GAGA技巧那種不看鏡子的訓練方式,讓李貞葳在表演的過程中對於身體的感知相當強烈;而與觀眾那麼靠近的距離下,卻又不造成壓迫,反倒將觀者拉入她的想像中,共同感受每一刻的身體變化。

《不要臉》讓我感觸最深的是「距離」,在科技推波助瀾下,我們的接收與理解都產生了變化,很多事件似乎變得相當瑣碎,人際之間的溝通與關係也是如此,這是作品一段接一段的呈現中讓我連結到的感受。舞作也探討速食主義背後的內涵匱乏,而我觀察到多數人能夠在小確幸中短暫的滿足,卻又好高騖遠沒有下定決心當平凡人的勇氣。

叔本華:「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我們生命中大多都處於被選擇的狀態,我們被選擇出生、被選擇家庭、被選擇國籍等等,但我認為有一件事是肯定自己能選擇的,那就是「你想把自己放在什麼位置。」知道自己是誰,或許這是能不那麼在意他人眼光的方法之一。回頭想想在哪些時刻,我這張臉、我這個人是透過別人拼湊而成的,如果說今天沒那些反射,我們有沒有可能知道自己長什麼樣子?

《不要臉》

演出|李貞葳
時間|2019/03/0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舞蹈家透過她的身體說話,表現一種我們也有的意識狀態時,觀眾是可以用自己的身體感受到這些變化。從現實到意識,舞蹈家透過舞蹈對當代的日常社會進行一個由外而內的翻轉,一層層進到完全的內在狀態。(羅倩)
3月
18
2019
她在群眾之間,所製造的外顯動力,在在領著場內觀者如魚群般跟隨著眼前迷人漩渦,隱喻著李貞葳從開始即創造的某種甜美迷人卻空虛意象。(樊香君)
3月
12
2019
《不要臉》的創作可謂擴張至整個空間,甚至算計了觀眾使之促成作品的完整性,因此當大眾踏進實驗劇場的那一刻,都成了《不要臉》的表演主體。(石志如)
3月
11
2019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