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網紅培力的真相《不要臉》
3月
11
2019
不要臉(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9次瀏覽
石志如(專案評論人)

如節目單所述李貞葳的《不要臉》,是以網路社群平台的自拍文化自戀風潮開啟問題意識。端看《不要臉》(kNOwn FACE)的題名,由詞彙known突顯NO居中之主動性,可以猜測李貞葳借用否定之意,象徵撕裂FACE的假面直搗自拍背後的真相假設。

首先進入展場,一入眼簾的是開放性的展場設計,有一面如巨大鏡頭的投影區、地上與右側牆面(裡頭鑲崁一枚攝影鏡頭)佈置不規則形狀的反射鏡,以及數個高低不一的黑色木條散置於地上,上述劇場元素在李貞葳進入演出後,所有暗示捕捉、窺視、引誘、鏡像折射、內在情緒區塊的符號寓意逐漸明朗,而人群觀演的吸磁效應,直接與網路社群魅力產生扣連。從上述應用劇場環境配置,《不要臉》的創作可謂擴張至整個空間,甚至算計了觀眾使之促成作品的完整性,因此當大眾踏進實驗劇場的那一刻,都成了《不要臉》的表演主體。

一開場李貞葳穿著白色長袖、牛仔褲與運動鞋,在觀眾群中絲毫不起眼的裝扮,加上以長髮覆蓋、無臉示眾在地上爬與擰轉,扭曲的身體偶爾探出張揚的手,軟綿無力的步伐與間歇竄升的身體律動,似乎是有一股能量試圖塑造她性格的內在驅力,直到她站立、頭髮散置、臉的出現,在眾目睽睽之下,她的眼神顯得孤單、空洞與茫然。這樣的開場,直接將焦點關注在那些隱藏在我們周圍,卻不易被發覺的人們。之後,李貞葳脫掉外衣,在搖滾舞曲與魔鬼燈的氛圍營造下,她的肢體動作轉為開放,眼神也越發有自信,此後旋即一陣黑暗、音樂停止。原本凝視的眾目,包括筆者開始不知所措,在那短暫的黑暗時刻,筆者甚至感覺周圍人的身體都變得遲鈍與僵化;等到李貞葳手機的手電筒亮起,她已經換上鮮豔的緊身褲,露出短背心,姿態也變得優雅與自信。而此時的權力分配巧妙的轉換,觀看的主導權轉移至李貞葳的行動,而眾人的身份瞬間轉變為跟隨者。上述這段,將一位默默無名的弱者,利用劇場時間的空白及光線的切換,剝奪了觀者獵奇的視覺感官,以此對調了主從位置,為後續這位網紅編織起漂亮的開端。

隨著僅存的手機光線,觀眾獵奇的目光與慾望瞬間高漲,李貞葳透過光線與觀眾直接接觸並互動,再放大身體肌膚部位的影像投射,營造一種近距離的真實秀。之後,李貞葳將一只運動鞋穿進褲襠中,不僅隱射男性陽具亦像女性生理期的衛生棉。亦男亦女的身份,讓網紅融合跨性別之體。後續進入右牆區的性感舞蹈,學貓、狐狸的寵物化形象,肢體遊走在陽性與陰性特質的書寫,乃至對著牆上鏡頭的自戀親吻……觀者此時被強迫接收李貞葳給予的視覺刺激,它們挑戰並打破了網路介面給予的防衛與安全感。最後,舞作結尾於李貞葳從上述具體的慾望符號象徵,轉為抽象無意義的肢體表現,似乎方才看到的都只是幻覺,李貞葳的肢體動作不再載具任何網紅身份的意義。場燈暗,巨大投影出現網美的無數自拍,是美麗尤物也好,是竄升的知名度也罷。在結束影像後,再次燈亮,這次出現的是真實的李貞葳與每個親疏距離不一分布於場中面向她的觀眾。

這樣的謝幕其實很正常,但是對於這場演出卻格外有意思。整齣作品鋪陳在李貞葳揭露自拍文化與自戀行徑的因果,是關乎獵奇效應與甘願被獵殺的網紅,在大眾圍觀與期待下成為合理的驅力。故引證現今網紅當道,始作俑者不辯自明。而這項沈浸式演出的謝幕,也間接地揭開觀者作為頭號粉絲的追逐距離,與習慣隱藏自己默默觀演的距離。或許筆者當下也不曾想最終會被算計、公開自己獵奇的位置,只是劇場的微妙關係,往往就在出其不意。

文末。筆者認為李貞葳的表演已經不再侷限於過去燈亮燈暗的起始之間,在李貞葳細膩地詮釋網紅的培力過程,仍能關照到觀眾與作品之間微妙的權力關係。作為台灣新生代的創作者與獨舞者,相信她會持續觀察社會現象,以她敏銳的觀察力為我們創作出難忘的作品。

《不要臉》

演出|李貞葳
時間|2019/03/08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舞蹈家透過她的身體說話,表現一種我們也有的意識狀態時,觀眾是可以用自己的身體感受到這些變化。從現實到意識,舞蹈家透過舞蹈對當代的日常社會進行一個由外而內的翻轉,一層層進到完全的內在狀態。(羅倩)
3月
18
2019
回頭想想在哪些時刻,我這張臉、我這個人是透過別人拼湊而成的,如果說今天沒那些反射,我們有沒有可能知道自己長什麼樣子?(劉俊德)
3月
13
2019
她在群眾之間,所製造的外顯動力,在在領著場內觀者如魚群般跟隨著眼前迷人漩渦,隱喻著李貞葳從開始即創造的某種甜美迷人卻空虛意象。(樊香君)
3月
12
2019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