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愛情喜劇的搬演迷思《移情別戀》
5月
03
2019
移情別戀(犀牛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1次瀏覽
劉紹基(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生)

劇終時,男女主角以質問劇作家馬里沃為什麼他們會移情別戀作結尾。

只看這個結局,若觀眾對劇作家不認識,也許會認為《移情別戀》(又譯《雙重背叛》)為「使用疏離效果打破第四面牆」一類的當代文本。然而,撰寫劇本的卻是十八世紀的法國作家馬里沃(Marivaux)。由此可猜想,劇中種種非封閉、非寫實的安排如與觀眾互動,或者將舞台設計成象徵角色被無形力量控制的棋盤與棋子,同時又在舞台中放置做為演出佈景的雕塑,以及安排一個不說話的天使穿插整齣戲等等,都是本次的導演為引導觀眾思考而添加的色彩。

將年代久遠的劇本搬到此刻的舞台上演出,往往需要很多勇氣、很多心思,才能將劇本從誕生的時空無縫接軌到觀眾活著的當下,使觀眾投入劇情,並在看畢演出後有所得。這次演出,導演就採用了現下劇場流行的手法,嘗試將劇本與時下觀眾連結。

布萊希特的劇場主義,主張讓觀眾在觀看時保持清醒,以免因投入劇情而失去對劇中議題的思考能力。在這次演出中,導演希望引導觀眾思考的問題,自然是人為什麼會移情別戀。此舉尤其在結尾可以見到,除了筆者於文首描述對劇作家的質問,此次演出也在質問前增加了一段男女主角在鄉下小河戲水的片段,該段落沒有真實的佈景,其他角色如時間停頓般在舞台深處觀看著一切。

突如其來的時間跳躍,就像給予男女主角——也同時給予觀眾——一記當頭棒喝,當初他們愛得那麼真摯熱烈,為什麼最終會移情別戀?也理所當然將「愛情是否真的不可靠?」、「真愛何價?」、「真愛有價?」等等問題植入觀眾心中。

對筆者而言,以反思現代的愛情迷思來解讀這個劇本,這劇本無疑是成功的。然而,本劇的英文劇名《The Double Inconstancy》本就開宗明義說明了這個劇本想要描述的是劇中兩個對感情不堅定的主人公,藉著演出他們變心的過程,帶來笑料,以達到娛樂觀眾的效果。在這個前提下,劇中的愛情越兒戲自然越可笑,如果愛情描寫得太真誠,在劇終翻轉時反而會讓觀眾對愛情失望,失去了喜劇效果。

另外,若將劇中的愛情元素視作為「主菜」,那劇中一切嘲諷貴族與平民關係的橋段,則是引人入勝的「配菜」。

高貴的王子路過鄉下,遇見漂亮的鄉下姑娘,不理對方已有愛人而強搶;鄉下姑娘對風度翩翩的王宮侍衛其實暗生情愫,但礙於有情人在先而不便變心;樸素的鄉下小子逐漸被金錢、權力、美色打動;原有貴族怕被新貴族秋後算賬而主動巴結對方等等劇情,強烈地挖苦了貴族的不道德、恃勢凌人、唯利是圖,同時亦描寫及諷刺了小人物的見異思遷、貪財好色。

以上「配菜」,若沒有經過處理並找到與現今社會的連結,觀眾難以將對白消化,而會將劇作家的巧思,視作冗長的說教式對話,觀賞時備感戲劇節奏緩慢,減弱了喜劇效果。

最終幕以揭示王宮侍衛實為王子假扮,給予變了心的兩人一個下台階:因為對方是王子,我們只好心悅誠服,自己所有不忠都找到解脫的藉口。這個嘲諷愛情的結局,反倒是最恰當的大團圓結局。

《移情別戀》

演出|犀牛劇團、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時間|2019/03/30 19:30
地點|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八角廳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