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相望中仍待相忘的--《勥》物件劇場
6月
03
2019
心的物語-身(舞蹈空間舞團提供/攝影趙雙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3次瀏覽
張思菁(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做為舞蹈空間三十周年的暖身製作,「物件劇場」設定以「物件」做為編創緣起跟對話核心。自編自演的葉王洲在《Dot・》這支作品中,以身體抒發表述自我生命的歷程。開場動作較簡潔乾淨,主要為現代舞基本動作之變形。之後動作轉為細小瑣碎,以手勢在胸前或胃前反覆繞圈來回,彷彿焦慮煩躁地自言自語抒發情緒。樹枝陰影的投影慢慢佈滿後方布幕,小小黑色方塊投影從舞者左胸口,漸漸擴大溢出身體界線到布幕上,逐漸清晰為巨大開放白色花朵之影像。舞者緩慢轉身看向這朵花,無多餘動作,只剩音樂流過這個孤影的時間流逝。舞者身體質地與情感俱佳,唯結尾段落的質地轉換跳躍過於快速斷裂意圖不明,且與投影共舞時,似乎未安置後方身體陰影與影像的相對位置,畫面較為雜亂而減損張力。

編舞者汪秀珊與她的夥伴舞者們,包括舞者黃彥儒,和各式蔬菜水果與骨架人偶,從人體與健康疾病的思索對話,激盪出節奏明快、動律緊湊,善用各種象徵物品並突顯肉身性的《MISS A》。開場以一條窄直道光線打在舞者身上與臉上,後來以兩道交叉的光線形成X光的X型光道,因著身體的蠕動與扭動,讓燈光在舞者身體這個畫布上彷彿正流動著舞動著。此段落以光線讓觀眾將注視焦點集中在肉身上,做為開場鋪陳用意極佳。

談論職業身體健康等的問答對話聲音,舞臺上滿布蔬菜水果的餐桌,以及左舞臺坐在馬桶上的骨架人偶,舞作全貌由此展開。舞者躺在大大的餐桌上,像是個等待被料理的人/肉體,汪秀珊用蔬果們對「它」進行拍擊敲打或噴灑調味等料理食物的程序動作,同時與生活中維持健康或復健的動作有所呼應。例如,彷彿再現以整把竹條拍打身體通筋活骨的經驗,使用一大把青菜大力拍打著這個人/肉體,發出啪啪啪啪的聲響。以維繫健康或治療為名,扳手搬腳地添加各種材料,對著這個人/肉體進行各種「料理」,以此比擬醫療程序下的人身經驗,實在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絕妙。後來,兩位舞者展開激烈的雙人舞,不同身體部位偶爾連結移動,偶爾相互對抗,彷彿兩個人在爭奪著身體的話語權。最後,連骨架人偶也被架到大餐桌上,骨骼間隙被塞滿蔬果,成為兩位舞者互相牽制彼此與共舞的第三位舞伴。舞作結束於汪秀珊從馬桶起身,喝掉由轟轟作響的果汁機剛生產出的新鮮蔬果汁,桌上的人偶微微點頭,點出了人/肉體為了健康而不得不的臣服。這是個伴隨些許黑色幽默,充滿奮戰肉搏(被料理的人/肉體)與血淚汗交織,讓觀者非常有共鳴的舞蹈劇場作品。

運用七位舞者與眾多物件的《心的物語-身》中,編舞者林季萱則以一個小男孩樣貌的手控人偶,做為貫穿整個舞作敘事的重要角色。從小男孩與衣服的追逐互動,在與一個個的箱子堆疊中開展出不同的敘事。運用小物件的方式略有新意,無論是圓筒狀站立護膝變成傾聽地底聲音的聽筒,或是大片地毯被掀起成為風成為波,被簇擁或攤平,並在少數幾段的雙人舞與多人舞中,交織出人與物件的故事性。然而,因舞者們穿著黑上衣與褐色長褲,是企圖被顯現於觀眾視野中的操偶人,那麼似乎操偶人自己本身的動作,以及操偶人與偶之間的身體互動關係,也應成為演出呈現的一部分。可惜因操偶的技藝沉浸未深,尚未能賦予偶的動態肢體,同時因過於專注於操偶而忘卻自己的身體,讓觀者也較難感受到做為操偶人/舞者的肢體情感,而未能實驗此種結合的更多可能性。是未來可以深入探索之方向。

「物件劇場」的三支作品發展於人與自我、人與肉身,和人與偶的詢問。三位編舞者在有限的資源與劇場空間中皆從自身生命經驗出發,從「物我相望」的實驗探索中,開展出未來邁向「物我相忘」藝術境地之無限可能。

《勥》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19/05/18 15:00
地點|舞蹈空間舞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意識劇場」著重議題性與挑戰慣性思維,發展出人與媒介訊息、人與身體意識,和人與謊言的各式探索與實驗。即使從意識出發,三位編舞者發揮自身特色與擅長運用的劇場元素,揭示著身體發聲、抵抗、彰顯或與之順服的歷程。(張思菁)
6月
03
2019
舞蹈空間意識劇場的三個作品分別探討其不同面相之議題,人與媒體訊息、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三者皆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每天都在上演著這些片段。筆者認為,透過作品的呈現,觀眾可進一步去察覺其中與自己相連結之處,進而重新思索其間的關係。(劉筱君)
5月
30
2019
這個邀請藝術家「強力回娘家」的行動,正是舞蹈空間長期默默關照、隨時準備好接住熟中青各代舞蹈藝術家的安全網。同時,卅週年的系列節目,不僅關注創作,也在乎觀眾的整體體驗。(陳盈帆)
5月
27
2019
存在,是《毛月亮》探索的核心,透過身體和科技的交錯呈現,向觀眾展現了存在的多重層面。從人類起源到未來的走向,從個體的存在到整個人類文明的命運,每一個畫面都映射著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4月
11
2024
《毛月亮》的肢體雖狂放,仍有神靈或乩身的遺緒,但已不是林懷民的《水月》之域,至於《定光》與《波》,前者是大自然的符碼,後者是AI或數據演算法的符碼。我們可看出,在鄭宗龍的舞作裏,宮廟、大自然與AI這三種符碼是隨境湧現,至於它們彼此會如何勾連,又如何對應有個會伺機而起的大他者(Other)?那會是一個待考的問題……
4月
11
2024
不論是斷腳、殘臂,乃至於裸身的巨型男子影像,處處指涉當前人們沉浸於步調快速的科技世界,我們總是在與時間賽跑,彷彿慢一秒鐘便會錯失良機,逐漸地關閉自身對於外在事物的感知,如同舞作後段,畫面中殘破不堪的軀體瞬間淡化為一簾瀑布,湍急的水流在觸及地面時,便消逝殆盡
4月
04
2024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
4月
01
2024
在隘口,震懾行者的不僅為前方異域,亦可能為身後如絲線交織的緣分與關係。當女孩坐在面對觀眾的木椅上,舞者們相繼搬來椅子加入這奇異的家庭相片裡;當他們彼此打鬧、傳遞零食時,僅屬於緊密群體的結構與交流關係逐漸清晰。而樂團的存在被揭示,他們於藍色布幕前的身體及聲音一同成為作品本身,此世界亦產生變化。
3月
19
2024
相似於德國舞蹈家魯道夫.拉邦(Rudolph von Laban)的動作分析論;克朗淳自箜舞圖畫彙整而出的六大元素,囊括了動力流(Flow)、空間(Space)等動力質地,同時也獨立出更精細的身體外在同步與內在過渡之三度空間系統。他運用這樣的邏輯來發展身體表現,同時牆上投影浮現出猶如主機監控軟體的頁面,時刻紀錄著克朗淳的動作速度、音樂振幅與一系列的控制端數據面板。這些面板並不具有回應過去、未來的功能性,彼時的時空已隨著克朗淳逐步放大自身的身體演出,將觀者從古老的傳說漸漸擺渡到當下的恆河上頭。
3月
18
2024